

探秘汉代葬玉 拓印千年文明
——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开展特色研学活动
本报讯 7月17日,县实验小学30余名同学背着书包、带着好奇心,走进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化身“小小文物探索家”,开启了一场与汉代文明的深度对话——探秘金缕玉衣、动手拓印古砖,把课本里的“汉朝”变成了指尖上的“活历史”。
当天上午,学生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玉得永生”特展,重点观察了金缕玉衣的玉片材质与编缀工艺、玉棺纹饰中的吉祥寓意,并探究了葬玉与汉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深刻关联。学生们仔细聆听,认真记录,沉浸式感受两千年前的文明温度。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我真切感受到文化浸润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带孩子们在大云山博物馆参观时,他们的眼睛一直在闪光。当知道那些铜器钱币,还有这次玉器展里的玉璧等都出于盱眙本地,那种由内而外的自豪感特别明显。”县实验小学教师戚媛媛说。
参观完“玉得永生”特展后,重头戏来了——动手拓印,穿越千年!30名学生分组上阵,在老师指导下亲身体验传统拓印技艺。第一组挑战的是古钱币拓印,一边摸着沉甸甸的历史感,一边对比展柜里的玉器铭文,原来“五铢钱”上的隶书还有这么多门道;第二组玩转城砖拓印,看着砖上的云纹与几何图案,仿佛一秒穿越回汉代工地,感受古人建筑的巧思;第三组则聚焦瓦当拓印,结合葬玉纹饰细细比对,从图案中读懂了等级制度下的社会密码。完成作品后,孩子们还像模像样地进行了整理、盖章、装裱,一张张拓片不仅是手艺的成果,更是他们和历史的对话。
当知道这些文物就出土在盱眙时,学生徐佳亦握着拓包的手都轻了些。原来课本里的“汉代文化”,不是模糊的文字,是能摸到的纹路、能复刻的美感。
学生罗睿程说:“拓印汉砖时,当古老的云纹在我手下慢慢清晰,突然觉得自己像在和千年前的家乡人对话。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么灿烂的文明,我想好好了解它、保护它。”
此次研学活动,以玉为媒、以拓为桥,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形式,既深化了学生们对汉代政治、经济、艺术、礼制文化的理解,更在幼小心灵中播下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县实验小学将持续推进“行走的课堂”,让思政教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焕发新生,引导学生在传承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融媒体记者 李金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