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都梁史话
2025年04月03日

读碑补史:

唐代盱眙一县令为何被称为“人中之龙”

阅读量:1156

胡仁生

 

唐代知名盱眙人物,盱眙历次修志仅记述了孙客卿、郑子长、田鹗、陆口四个盱眙令和常建一个盱眙尉。其中常建为大家熟悉,赴任盱眙尉,写有《夜泊盱眙》诗,脍炙人口。清代康熙《盱眙县志》补遗中,记录盱眙人武谊;加上本人在去年《江苏地方志》发表晚唐盱眙县令郑漬墓志解读,补了一个唐代县令,这样算下来,被史志记录的唐代知名盱眙人共七人。另外,史志中,唐代盱眙有关最著名的还有泗州僧伽大师,被尊为唐代国师,诗仙李白作《泗州僧伽歌》,赵孟頫题有《大元敕建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碑记》,黄庭坚诗云:“僧伽本起于盱眙,于今宝祠遍天下”。综上所述,由于时光消逝,唐代历史上的盱眙名人很少,能被称为“人中之龙”的县令,更是廖若星辰。

偶然看到旧书网一个藏友挂有唐代盱眙县令焦元谦墓志铭,欣喜若狂,果断花130元,买下了电子图片。这个唐代盱眙县令史书无载,属于新发现的盱眙县令,可以再次补盱眙史之缺。该墓志上盖呈覆斗形,正面有阴刻篆书9字“大唐故/焦府君/墓志铭”;四坡面有阴线刻花卉纹饰。下志有阴刻楷书20行,满行21字。墓志文字多处缺字,用典故很多,晦涩难懂,金陵金石专家叶伯瑜先生给与大力帮助下,精心释读研究,终于弄清了这位盱眙县令的传奇故事。

墓志铭文:

大(“唐”字漏掉)故朝议郎、行楚州盱眙县令、柱国、焦君暮(墓)志铭并序/君讳邈,字元谦,广平郡人也。曾祖兴,随(隋)杨州录事参军/;祖尚,唐太常寺太乐署令;父逸同,太平公主邑司丞。且/以地灵人杰,列职分官;虽从官而安卑,终陟遐而自迩/。绍斯令族,继彼芳猷;不坠家风,还昌祖德。惟君义以养/政,含光藏辉;嘘吸不谢于风云,度量宁惭于江海灵台/洞徹,如应物于镜中;神宇冲虚,若分犀于剑下。鸡群之/鹤,人中之龙;仰千丈而森捎(峭),观万顷而逦迤。解褐太府/寺右藏署丞,转司农寺东都苑总监丞,迁楚州盱眙县/令。鹰扬卫卓,振迅曹刘;再濯锦于潘江,复飞凫于叶县/。人怀其惠,吏畏其威;弹琴则风化肃清,亨(烹)鲜则宽猛相/济。当今雅望,命世称雄;于彼苍天,降灾斯及。春秋五十/九,开元十年岁次壬戌,辛丑朔,乙卯五月十五日终于/河南府张村之别业。孤子庭芬,以闰 (窆)井邙/山之南原,礼也。宅兆是卜,安措(厝)乂宁;乃立颂徽猷,志于/泉壤。其词曰:

彼英君子,族茂广平;积德幽绚,含章/挺生。

言合诗礼,动中规矩;豁达灵台,昂藏神宇。

帝京誉/播,海国名闻;恩方颜远,清符史云。

地袭膏腴,人资贤俊/;孤鸾再躍,双凫复迅。

化恩单父,哀动临淄;往则若暮,返/也如疑。

寂兮寥兮,天长地久;一伐(代)芳名,千载不朽。

墓志意思说焦君名邈,字元谦,是广平郡(今河北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及鸡泽县一带)人。曾祖父焦兴,在隋朝担任扬州录事参军;祖父焦尚,在唐朝担任太常寺太乐署令;父亲焦逸同,担任太平公主封邑的司丞。焦元谦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因为地灵人杰,在隋、唐两代都担任了官员,虽然都是很小的官员,但都勤勤恳恳,遵守国家的法纪。继承了家族的美好品德,延续了家族的高尚行为,没有败坏家族的名声,使祖先的品德发扬光大。焦元谦从政,能坚守正义的立场,谦逊低调,做事有风云气象,肚度弘大胜于江海;他聪明智慧,像镜子一样能洞悉万物;他犀利决断,像利剑一样能劈开犀角。焦元谦就是鸡群中的仙鹤、人群中的蛟龙,他品行高洁,犹如高耸挺拔的千仞高山;他胸怀宽广,就像曲折连绵的万顷湖水。

第一次担任的官职是太府寺右藏署丞,任满后转升为司农寺东都苑总监丞,最后迁任楚州盱眙县县令。在楚州盱眙县令的任期上,焦元谦礼法并施、教化大行,像汉代的卫青和卓茂一样雄才大略;像三国的曹操和刘备一样激励奋起;他如同晋代的潘岳,才华横溢,像江水一样浩浩不绝;他清廉、高洁却从不炫耀,如同洗涤华美的锦衣;如同汉代的叶县县令王乔,迅捷而有神术。人民怀念他的恩惠,官吏惧怕他的威严;他在盱眙任职,就像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鲁国的单父任职一样,弹琴而治、百姓安居乐业;他的施政手段是宽大和严厉一起使用、相互补充,犹如烹饪小鱼一样不折腾百姓。他清高的名望,令人敬仰;他顺应天命而生,是当时杰出的人物,具有非凡才能和影响力的人;可是苍天却将灾祸降在了他的身上。

开元十年(722年),那一年的干支是壬戌;五月十五日,那一天的干支是乙卯;焦元谦病逝于河南府张村的别墅之中,时年五十九岁。他的儿子焦庭芬,于闰五月二日将焦元谦安葬在井邙山南部的高原上,这是遵照传统的礼法。墓地已选好,安葬后一切复归宁静,于是写好这篇墓志,来记述焦元谦美好的德行,镌刻在石碑上,埋入土中。墓志文的铭诗是:

这个英迈的君子啊,他的家族是广平郡的大族;他的祖先、父母累积了丰厚的美德,生下内怀美质而挺秀的他。他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义规矩,他心胸豁达,仪表雄伟,气宇不凡。他美好的名声在首都传播,甚至海外蕃国也在传扬他的名字。他的恩德象魏晋时代的官员颜远,他的清廉象东汉时代的官员史云。他家族世代生活的广平郡是肥沃富裕的地方,故而生出他这个聪敏英俊的人才;他是如同孤单鸾鸟一样的高人,他在盱眙为官,如同汉代的王乔,如同孔子的弟子宓不齐担任单父县令,弹琴而治,恩德遍布百姓。

他和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一样,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就连临淄城的小巷里也都能听到人们悲痛的哭泣声。他的去世,像傍晚时分返回家中一样自然,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人们对于主宰万物生命的上天产生了怀疑,怀疑上天不是保佑善良正直的人,不然,上天为何让善良正直的人不长寿呢?

寂静空旷的邙山南原啊,一代英杰焦元谦,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美好的名声永远流传、千年不朽。

这块墓志中,这个盱眙焦元谦县令,不但政绩突出,能坚守正义的立场,谦逊低调,做事有风云气象,他聪明智慧,犀利决断,更是被比喻为“鸡群之鹤,人中之龙”,评价如此高,在众多唐代墓志中,极其罕见,他美好的名声在首都传播,甚至海外蕃国也在传扬他的名字。墓志中,还把他的个人成就和声名,用历史上著名的十个人,来和他相比:“像汉代的卫青和卓茂一样雄才大略”、“像三国的曹操和刘备一样激励奋起”、“如同晋代的潘岳,才华横溢”、“如同汉代的叶县县令王乔,迅捷而有神术”、“像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鲁国的单父任职一样,弹琴而治、百姓安居乐业”、“恩德象魏晋时代的官员颜远”、“清廉象东汉时代的官员史云”、“他和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一样,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这也是在历代出土墓志研究中罕见的。

盱眙焦元谦县令去世后,归葬邙山。邙山凭借优越的风水条件、独特的地质环境、毗邻政治中心的区位优势,成为古代丧葬文化中的“终极理想葬地”,自东周起,历代帝王(如西晋武帝司马炎、北魏孝文帝等)与名人,多安葬于此,“葬在北邙”成为有身份和名望人的时尚和传统观念。

墓志中尽管在开篇中表明:“虽从官而安卑,终陟遐而自迩”,意思是说焦元谦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在隋、唐两代,都是很小的官员。这虽然是谦虚之语,但也是告诉我们,焦县长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殷实,墓志提到焦元谦县令墓地“宅兆是卜,安措(厝)乂宁”,明确说明墓地是“早已选好”的,甚至在邙山有祖茔,说明焦县令对“安魂”地的重视,也说明他的家境实力。

墓志中焦县长家族四代官职情况,也可以窥见他们家族的实力。墓主人焦县令在墓志第一行介绍中,涉及“朝议郎”和“柱国”两个官名,朝议郎为是正六品,这个职务在唐县令中属于级别较高的官。焦元谦是县令,又是柱国,柱国是一个地方最高武帅,说明焦县长在盱眙党政军大权一把抓。墓志中,焦县长第一次担任的官职是“太府寺右藏署丞”,任满后转升为司农寺“东都苑总监丞”,最后迁任“楚州盱眙县县令”。“右藏署丞”为太府寺右藏署次官,应该是说焦县长刚工作时,在当时皇家机关工作,职级为九品,日常工作是记录财物出入情况,包括物品名称、数量、经手人及日期,每季度上报户部并抄送皇帝。作为国家财宝管理的核心岗位,“右藏署丞”直接关系皇室与朝廷的物资储备安全。焦县长第二个职务为唐代司农寺下属的“东都苑总监丞”,这个职务是东都苑总监的属官,管理宫苑事务,协助监、副监处理文书、簿帐及具体行政事务的公务员,迁任盱眙县令,迁是平调,左迁是贬官。迁盱眙县令(正处级)是从皇家机关平调下放地方锻炼的“空降兵”,可能是被领导看重,到地方锻炼的国家后备干部。

曾祖焦兴,职务是隋代“杨州录事参军”,这个职务是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属官。扬州作为唐代重要的经济与军事重镇,其录事参军职权可能高于其他地区。例如,扬州大都督府属官配置较高,录事参军或由中央直接委派,职权覆盖财税、司法及军事辅助等领域。“录事参军”在唐代地方官府中主要负责勾检文书、监督官员行政及纠正不法行为,属于兼具行政与监察双重职能的职位。品级通常为七品至八品,属于中下级官员,但因其直属刺史管辖且掌握监察权,实际地位高于普通属官。

他爹爹焦尚是“太常寺署令”,唐代太常寺下设八署,太乐署设令1人,从七品下。署令下设丞、录事、典事等辅助官员,形成“令、丞、属吏”三级管理体系,是礼乐、祭祀事务的具体执行者。

焦县令父亲焦逸同,唐“太平公平邑司丞”,是公主邑司(公主府管理机构)的重要属官之一。主要管理公主封地的收入、田园、仓库、财务等事务。在太平公主接见宾客或处理事务时,邑司丞需负责记录重要事件。例如李守义在府中讲述《罗刹海市》故事时,邑司丞现场挥毫记录内容。邑司丞作为公主私属官员,直接听命于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爱女及政治核心人物,其府邸规模与邑司权力远超一般公主,邑司丞的职能也因此更具实权色彩。从焦县令祖上几代看,焦县长在盱眙做官,有比较复杂的历史和家族背景,能放开手脚干事,墓志中也说他在盱眙期间,“人怀其惠,吏畏其威”,小官吏都非常惧怕他,是少见的“强权强势”县长。

此墓志铭书法非常精熟,字形方整,结构因字生形变化较多,整体风格存有明显的北碑遗韵,可惜书丹者和撰文者都没有留下名字。但碑刻整体不失唐碑风姿的楷书碑刻之美,深受王羲之书风影响,用笔随意并承传王字特点,楷书带有行书意趣,特别是墓志盖中还有浓厚的隶书风格,飘洒自由,一气呵成。此志刻工更是精到,其起落,使转、顿挫全无生硬之处,流畅圆润,娴熟之极。读此墓志,我们又一次领略了中国传统书法辩证美学刚柔相济原则的魅力,书风险峻又不致粗率,丰润又不致轻浮,它使我们同时看到了北方民族豪爽剽悍的气质和南方民族温雅,细腻的性格,为北、南书派结合的范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