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家集村: 玩转“虾稻共生”
黄花塘镇时家集村坐落于时湾水库上游。多雨季节,水库泄洪,时家集村是必经之地,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农田深受其害。也因此,在平原村落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季麦子一季稻”耕作模式,到了时家集村却“水土不服”,成了村民百姓的一种“奢望”。
“缺水,难活人;水多,也要命。种稻子还行,种麦子死路一条。”时家集村党总支书记韩红兵说,直到现在,该村还有280多位村民领着泄洪区移民补贴呢。
种稻子行是行,就是过分单一,即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每亩水稻的收成,也一眼能望到底。年轻人坐不住了,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弱妇孺守着时家集的“一亩三分地”。
彼时的时家集,可谓是家家急。
时家有急处,时来运转时。2005年,在全县倡导“虾稻共作”耕种模式,稻田里养龙虾,一举两得。时家集村“两委”班子火速响应。经过商议,班子成员带头,每人承包30亩水稻田,搞“虾稻共作”,为村民蹚路子、放样子。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时家集家家户户应时而动,跟着出去“取经”,围着专家请教,冲着“虾稻”较劲,“虾稻共作”在全村从“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共作面积达9000多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57%。
共作面积大,龙虾产量多,个儿大且品质优,各地龙虾商贩慕名而来。商贩到了时家集,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的龙虾一家一个价。村民事后得知这一情况,对商贩的这种行为既不满又无奈。
“散户,加之不懂行情,不掌握议价主动权,肯定要吃亏。”对此,时家集村“两委”从“集”字入手,“集”中生智,成立龙虾产业党支部,建立农户合作社,对全村养殖的龙虾实行统购统销,让村民们无后顾之忧。
在此基础上,镇村联手投资150万元,兴建龙虾交易市场,同时配套了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冷库,保鲜。自此,时家集村民实现了养虾有道、卖虾无忧,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力也纷纷回乡,加入到龙虾养殖队伍中来。
朱文刚是其中之一。过去,朱文刚走南闯北,长年在外跑运输,难得回村。自打得知村里推行“虾稻共作”,搞出了名堂,他果断回到时家集,流转土地30亩,种稻养虾。
如今,朱文刚已成为时家集名副其实的“虾将军”,种稻养虾每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这阵子养的是虾苗,过段时间就能开售,等着数钞票。”朱文刚说,时家集水质好,养虾苗不费劲,稳赚不赔。
“一亩地,单纯种水稻,每年收入大概在1500元,套养小龙虾,综合收入可达4500元。”算起收入账,韩红兵张嘴就来,“亩产值高了,土地就成了‘香饽饽’。”仅村集体发包的土地,每年就可带来租金收入90万元。
“虾稻共作”,虾能挣钱,稻子也跟着身价倍增。“这种耕种模式之下,稻子不用打药、施肥,碾出的稻米特别受城里人欢迎。”韩红兵说,时家集村接下来要打的一张“王牌”,就是“虾稻米”品牌。
“王牌”怎么打?搞电商销售。村“两委”正在谋划——先培训,后试点,再面上铺开实战,要让全村的老百姓养虾种稻“既吃馒头又蘸糖”,甜上加甜,两头赚。
来源:淮安宣传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