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5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专版
2016年05月05日

汪云任的爱情绝唱及其它

阅读量:4467

杨绵发

淮河南岸一道钢铁铸就一般的盱眙古堰——汪公堤,不仅铭记在诸多的历史典籍中,也砌筑在盱眙老城区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残存的汪公堤沉寂在淮河岸边的老前街和码头街民宅下默默无闻,现今住在这古堰之上许多老人们,除了知道这道防洪古堰是清代时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等等最终位居二品高官的汪云任捐资修建,也知道这道大堤向南曾有一个占据着盱眙半个城的汪家花园,还知道这个花园的主人汪云任和他的“铁心夫人”张瑶娘,在两百多年前曾演绎了一场震撼黄淮江淮大地的爱情等等传奇。

 

一见钟情情未了

淮河南岸盱眙老城码头街上“御码头”旁,曾有一条老巷道叫:汪巷。这里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名扬天下的汪氏家族老宅地。这条镶嵌在淮河南岸盱眙老城码头街里的汪巷,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巷子,这里走出了汪氏家族的六位进士和举人,十多位知县以上的官员,而汪氏家族从这里走出的第一位名人是汪云任。而这个出生于公元1784年的清乾隆年间,字为“孟棠”,号为“茧园”的汪云任,在他为官之前,他和张瑶娘一段浪漫、艰辛、悲戚、传奇的生死之恋曾经是感天动地。

那嘉庆十一年早春,二十出头已从第一山的县学书院里完成学业的汪云任,在前往宣化街龟山寺去逛庙会时,遇见了年方十六貌美若仙的张瑶娘,正值风华正茂的汪云任与张瑶娘,可谓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其实,年轻貌美的张瑶娘就住在离汪巷不远的涧沟渡,她家原本也是一大户人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只是后因家道衰落,为生活所迫而流落到烟花巷中。

汪云任与张瑶娘有了那次逛庙会的邂逅,两人从此经常悄然幽会,深深地缠绵于爱河之中。不久,他俩的恋情被汪云任父亲发现了。汪云任父亲是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贡生出身,他在盱眙当地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他自然不能容忍才华出众且正在备战举人考试的儿子,与一个烟花女子有恋情产生。可是,无论其父怎样派人严防死守,给以怎样的重重阻力,汪云任却始终坚持非张瑶娘不娶,张瑶娘也在汪云任面前剪发盟誓:“携手百年心如铁”,非汪云任不嫁。最后,汪云任和张瑶娘终于寻得机会一起私奔,在外地秘密租房恩爱在一起了。

尽管,汪云任违背了父母之意,与张瑶娘私订终身又私自结成连理,但他却没有为此丢下自己的学业和考取功名的信念。嘉庆十二年的丹桂飘香之时,汪云任在张瑶娘的鼓励下终于不负众望地在全省乡试科举考试中,一举中了万人仰慕的举人。举人,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也称之为“孝廉”,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仕途,日后即使进一步上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汪云任成了举人,他对张瑶娘依然是一往情深、相敬如宾,一起吟诗弈棋,感情甚笃不已。嘉庆十三年,汪云任赴京考进士,结果却是一个名落孙山而归。张瑶娘对丈夫考取进失败没有半点责怪,而是地百般抚慰丈夫那颗落寞的心,并常常红袖添香地陪着丈夫苦读到深夜,鼓励丈夫只要信念还在,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心想事成。三年之后又到大试之时,张瑶娘陪同汪云任一起赴京赶考。无论是在进京途中,还是抵京后住下旅馆竭力备考,张瑶娘总是悉心为汪云任做好所有的后勤家务,并时常弹奏吟唱一些明快轻松的歌曲,为丈夫消除那苦学的疲惫和再次备考的紧张。过多的忙碌加之北方的水土不服,张瑶娘一天比一天消瘦地患上了重病。为了不让汪云任分神,张瑶娘一直极力隐瞒着自己病情,并天天为丈夫焚香祈福。

天道无情、事与愿违。汪云任在这次三年一度的进士大考中再次落榜了。消息传来,张瑶娘自然也十分感伤,其病情也迅速恶化,很快便卧床不起了。汪云任对爱妻痛心不已,倾囊相救,遍访京城名医,只是最终还是没有能挽回瑶娘的性命。年仅二十二岁的张瑶娘带着对汪云任的诸多牵挂,在京都的客栈里惜别了人世间。汪云任捶胸顿足、悲伤欲绝,多日万分后悔地在亡妻面前哭诉着自己为考取功名,却让爱妻在他乡之地丢失了年轻的生命。

 

感天动地秋舫吟

秋风凄凄、云水茫茫。汪云任租了一条船从京杭大运河起始点北平,一路扶着张瑶娘的灵柩南下盱眙故里的漫漫航程中,他那悲痛万分的心情和思绪,与千里大运河的波涛一起不停地起伏着。夫妻二人六年的恩爱情景,如一幕幕大戏一样一刻不停地萦绕在汪云任的脑海与心灵中。

一路上,汪云任对着浩然的长空与清冽的流水,心潮翻滚地伫立在船头之上悲情激荡、以诗哭泣,一路挥写出了三十首共二百四十行凄美的爱情绝唱:“憔悴秋心一夜中,湿云和雨压孤蓬。汀花岸草如人瘦,舞扇歌裙逐水空。香返残魂成梦幻,诗题往事说愁工。临流洒尽盈腔血,染出霜枫几树红”。“消魂一曲忆秦娥,填得新词赋于歌。煮酒栏前邀月姊,呼茶窗外遣莺哥。乍惊春梦花敲户,同看秋星鹊架河。如此风光乐年少,人生能得几回过”.......悠长的大运河、凄凉的一秋水,汪云任挥泪如雨地把痛失爱人所有真挚情感,全部寄托在一册写满伤痛的《秋舫吟》里了。

汪云任扶着棂棺里曾经朝夕相伴六年之多的张瑶娘,仰望着苍天、凝视着流水。随着船头飞溅的浪花而迸发出的爱之绝唱,是一片片云彩飞向了爱的长空,是一朵朵浪花融入了爱的长河里。汪云任千里迢迢带着亡妻回归到家乡盱眙,自然是悉心厚葬了心爱的瑶娘,而那一路行吟而出的《秋舫吟》30首爱情绝唱,也很快在盱眙及周边地区成为人们争相存传的经典爱情诗歌抄本。

清代一著名剧作家仲振履在偶然读到了《秋舫吟》之后,立刻被那一首首凄美绝伦的爱之诗情和憾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仲振履很快创作了剧本《冰绡帕传奇》二卷二十四出大戏,并迅速被各地戏剧界搬上了舞台。之后,这出凄婉绝美的爱情大戏风靡于淮河两岸和江南江北数十年经久不衰。尽管,汪云任后来又娶了一妻一妾,但从没有为她们写过一首诗。他一生最钟爱、最思念的,还是他那最初的红颜知己铁心夫人——张瑶娘。后来,他在汪家花园内特别主持修建了张瑶娘祭祠“木兰堂”。

 

惊天一审扬国威

嘉庆二十二年,年三十四岁的汪云任,终于不负爱妻张瑶娘的生前所盼,考中了可以实现一生抱负的进士。他平生第一次施展抱负的地方是广东三水知县,之后他调任番禺知县时,刚上任便特别审理了一件轰动中外的案件——急庇伦号事件。

那是道光元年(1821)的初秋,一条美国商船艾米丽号在广州港装货,一个做生意的小贩郭梁氏,从商船一侧的小船上落水身亡。郭家指控美国商船上的意大利籍水手特伦诺瓦,以瓦坛击中郭梁氏头部导致其落水身亡。而船长急庇伦及附近的英国商船海员都出来作证庇护特伦诺瓦,他们都说因小船受大船波浪冲击,郭梁氏自己站立不稳落水身亡,其头部的伤口可能是撞到船上螺旋桨所致。刚到番禺县任知县的汪云任接下此案后,立即亲自来到现场细致调查取证后,他信心十足地把法庭设在了艾米丽号商船上,并让原告和被告及证人当场出庭。

如此惊天动地的大案,当时围观的外国商船很多,意大利水手特伦诺瓦仗着人多势众极力狡辩、拒不认罪。汪云任怒不可遏,拍下惊堂木,当众斥责道:“我已查验过郭梁氏的伤痕,找到特伦诺瓦投掷的瓦坛碎片,可以确认郭梁氏是被特伦诺瓦投掷的瓦坛砸死的,因为她头上只有一个伤口,如果是螺旋桨所伤,其头上不会只有一处伤,而是会被削去半个脑袋。这里是大清的国土,容不得你们这些洋夷胡搅蛮缠。杀人偿命是天理,来人,把特伦诺瓦给我拿下!”围观的大批洋人乘机起哄,一起狂叫,并欲阻止这次现场的逮捕行动。汪云任大义凛然,昂首阔步,令手下人押着特伦诺瓦离开了商船。

几天之后,汪云任果断地会同广州知府钟英、南海知县吉安、广州协副将李应祥一起再审此案。在事实面前特伦诺瓦不得不低头认罪。两天后,特伦诺瓦被执行了死刑,并将尸体交还到艾米丽号商船,中美贸易也因此案迅速审结而恢复了。两江总督阮元向道光帝上奏折,报告此事,道光帝阅后对汪云任称赞不已。汪云任依法办事、不畏列强、为民申冤的事迹一时间广为传颂。汪云任大胆、果断审结的“急庇伦号事件”也从此载入了史册,并成为近代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十分闻名的典型案例。

有胆有识的汪云任很快得到了朝庭的重用。在他调任广西思恩知府时,有理有节地安抚当地土司,妥善处理民族矛盾而得到朝廷嘉奖。在他调任赣州知府时,曾不畏地方豪强,以铁腕之力铲除了盘根错节且穷凶极恶的地方恶霸势力,全力为百姓撑腰、保障一方平安。同时,他还竭力创设义仓,大量贮存粮食,以致在后来的大灾之年,曾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百姓性命。汪云任因政绩突出,后来先后调任苏州知府、山东粮道、通政司参议、海关监督、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等等最终位居二品的清廷高官。

 

缔造江北第一园

自汪云任之后,汪氏家族还出了归德知府汪根敬,苏州织造汪根恕,吴县知县汪祖绶,同知直隶州知州加知府汪祖茂,太常寺博士汪祖亮,两淮盐场大使汪祖龄,江西省按察使、浙江省省长汪瑞闿、北洋政府财政部副部长、著名书画收藏大家汪士元等一门仕宦。而汪孟棠的孙女汪藕裳是清代著名作家,著有数百万字的长篇弹词小说《群英传》、《子虚记》流传于世。

盱眙山清水秀,而清至民国盱眙最有名私家园林,是被人们誉为“清代江北第一园”的汪家花园——诞鹤园。这个“诞鹤园”是道光七年(1827),由已担任苏州知府的汪云任牵头并聚汪氏家族各成员之力用了十五年时间不断增添完善修建完成的。最终全部完工的诞鹤园,西至淮河岸边、宝积山,北界上龟山、天台山,东南达杨大山、斗笠山和现今的盱眙第二中学,总规模有旧时盱眙半个城大。偌大的汪家花园中建有:木兰堂、玉成宫、逍遥楼、思贤堂、汪氏祠堂、雁门关等精致精美的景观建筑。后世之人虽然对汪氏家族为何能拿出如此巨资来建这个江北第一园有质疑,但没人能找出证据来,这或许就是当时清时高官厚禄的制度造就的。

清代盱眙诗人王荫槐,在《蠙庐诗钞》十分详细地记载了汪家花园的一处处胜景:“曰梅坪早春,曰兰田晓露,曰斗笠山种松,曰海棠巢夜饮,曰桃花潭修禊,曰樱桃源湾消夏,曰柳桥烟雨,曰白云台独立,曰藕畔风香,曰鹤岩携琴,曰孔雀栏日影,曰双桂坡秋月,曰清听楼晓钟,曰红叶村望淮,曰竹径归樵,曰小珊瑚斋看雪。”王荫槐诗情画意地道出了当年汪家花园中,既有梅花、兰花、海棠、桃花、樱桃、桂花、荷花、芍药、松树、垂柳、枫树、竹子、珊瑚、仙鹤、孔雀等奇花异树和珍禽、奇石,还有亭台、楼阁、泉水、池塘和溪流等等大型花园的要素。

道光二十二年的春天,时任河道总督兼两江总督的一品大员麟庆,在畅游汪家花园时特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汪园问花记》:“仰而登山,俯而涉溪,凡数折,始至园门。则见倚山架楹,决泉成沼,台榭亭宇,制作合度。其铁干红萼,横斜穿插,蔽岩而抱阁者,梅三百树也。萧疏披拂,舞风捎云,并石而荫檐者,竹万竿也。杂草名目不可悉树。樱桃成林,花时剪绒错绣,飞屑满径。仰见笠山,矗峙东南,与第一山峦岫相延属,环青萦翠,若为园树作屏障者。江北名园,允推第一。”

从麟庆大人细腻笔触中,我们便可知道,当年的汪家花园不仅有大片的梅林、桃林、竹林、樱桃林和诸多台榭亭宇和溪泉,而且这个花园更是有周边山峦为天然屏障的大格局和大气象。当时江北的园林大多集中在淮安和扬州城里,但是淮安和扬州城里虽然也有许多名宦大贾修建的豪华大花园,只是这些花园都先天不足地缺少真山真水,盱眙城内的汪家花园凭依浩浩长淮和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以及城内十多座秀美的青山为背景,自然是格外地显得一种大气和豪迈,这清代“江北第一”之园的称号也就更显得名副其实了。

俗话说:水火无情,但最为无情的还应该属于战争。咸丰十年(1861)五月,为防备太平军北上,清军水师驻防盱城时拆房修建营房工事,汪家花园遭到很大破坏。1938年1月2日,日本军攻陷盱城,烧杀抢虐,盱城成为一片废墟,汪家花园同时遭受灭顶之灾,大火曾三日不熄。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红卫兵小将又把汪家花园劫后遗存的石雕、石碑及断垣残壁全部砸烂了。从此,这座淮河岸边再也不可复制的江北第一园,也只能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岿然不动汪公堤

盱眙老城区的前街和码头街,是十字交叉着的,老前街和码头街上现在的老房子,大都砌筑在淮河南岸的一道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汪公堤”上。汪公堤是时任陕西布政使的汪云任和他的儿子归德知府汪根敬一起为家乡捐建的。汪公堤又名“五马并堆”,意为宽阔的大堤上五匹马可以并排行进。汪公堤是一道全部用火山岩大条石垒筑而成的防洪堤,史料记载它全长共2.7公里,堤高在4米左右,顶宽达16米。铁一般铸就而成的汪公堤,如今有很大一段还岿然不动地卧立在淮河南岸,它是盱眙抗击淮河洪水的历史见证。

《盱眙县志》记载:“道光二十六年四月,汪云任在任陕西布政使时接到继母病危的家信后,便请辞归乡、安葬继母、居家守孝。他在守孝期间,正是夏季汛期淮水泛滥、水漫盱城之时。他家就在这淮河岸边的码头街汪巷里,他的家和盱眙城里居民一起深受其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家园,也为了广大的盱城百姓今后不受淮河洪水灾难,汪云任便下决心捐出了为官数十年的积蓄修筑这一道防洪堤。道光二十八年初,在汪云任修筑此堤而因资金不足不能全部完成盱城沿淮防洪大堤工程时,远在河南安阳担任知州的汪云任长子汪根敬,非常支持父亲保一方百姓平安的公益事业,也捐出了自己多年来节省的俸银,而续修筑了一段码头街之北前街至翟家桥的淮河石工防洪堤。

这道铁一般坚固的石工堤,因防洪要求高、工程量大建筑最终用了近三年时间才完工。在之后,盱眙城又逢到暴雨降临导致淮水大涨时,盱眙城的居民们自然是少了许多大灾大难了。汪云任和汪根敬父子虽然都身在他乡任职,却不忘家乡冷暖的这一举动,乡亲们都十分感激汪家父子的善行和恩德,便将这两道护城堤分别称之为“汪公堤”和“小汪公堤”。此外,盱城百姓为感谢汪家父子俩,还特别在小汪公堤旁集资兴建了一个财神庙,一来是祈求淮水安澜、居家平安,二来也是感恩汪家父子的善行与大德。

一八五0年,六十六岁的汪云任病逝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生前嘱咐,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盱眙,安葬在汪家花园的张瑶娘墓旁。汪云任一定是要和他至爱深切的瑶娘一起相守在另一个世界,去继续演绎着在人间未了的至善至美至真的爱情故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