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2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新闻
2023年12月07日

筑起共富的“虾蟹梦”

——记盱眙县天齐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宜航

阅读量:492

融媒体记者 高玉飞

 

“我们合作社养殖的虾蟹个大体肥、满黄满膏肉多还嫩,很受市场青睐!”在紧挨着伏湖抽水机站的盱眙县天齐龙虾养殖合作社养殖基地,41岁理事长姚宜航拿起一只足有6两重的螃蟹,说得眉飞色舞。

姚宜航1982年出生于水网交织的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伏湖村。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紧挨河湖的伏湖人,几乎个个是摸鱼捉虾的好手。姚宜航说起儿时,念念不忘的是只要逢上水位下降的日子,全村人总会整体出动下河下湖捕鱼,一天下来,家家缸里盆里都会盛满新鲜的水产。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姚宜航练就了见水识鱼、见草知虾的本领。凭借着这一本领,姚宜航投身水产养殖后,迅速成为素有中国小龙虾之都的盱眙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

 

 

淮河镇北临洪泽湖,南接陡湖,淮河、溜子河从东面穿境而过。曾经十年九涝,农民苦不堪言。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新世纪来该镇因地制宜、化弊为利,大力发展龙特种养殖业。2005年姚宜航大学毕业后,恰逢镇里对域内低洼、低产、低效的“三低”田科学规划,统一改造成高标准的养殖塘。于是,他东拼西凑拿出50万元,承包了洪泽湖畔1200亩滩涂开发龙虾养殖区。当年投产,第二年纯收入10多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

养殖致了富,让姚宜航感触颇深,儿时的小伙伴大多外出务工,家庭面貌依然与十年前一样变化不大,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种子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然而如何带领群众一起干,怎么干?这让姚宜航犯了愁。他找到一位铁杆兄弟商议,发现稻虾(蟹)共生模式不错,一水两用,一田两收。在镇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姚宜航又流转100多户村民的200多亩农田,于2008年初联合5家养殖户成立天齐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

为掌握共生种养技术,姚宜航几乎翻遍所有通讯录里能提供技术的人,一个个拜访,实地考察。那段时间,姚宜航白天在塘口考察学习,晚上在手机上听网课,有时候一听就到凌晨两三点,虽然很累,但知识的滋养,让他乐此不疲。

由于共生的稻田不能施化肥,不能打农药,姚宜航亲赴潜江考察发现,小龙虾和螃蟹排泄的粪便和多余的饲料,就是最好的肥料,可以不用化肥。至于喷施农药,他根据小龙虾和螃蟹的生物学特性,适当调节水位,除掉前尖部分的野杂草。2008年10月份,不仅迎来稻谷丰收,当年合作社共计产出虾蟹约10万斤,产值120.6万元,比潜江平均水平高30%以上,产出高品质稻谷30万斤,当年实现净利润近200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周边群众看到社员一个个发了家致了富,纷纷加入养殖大军。如今,天齐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多达80余家,流转土地1200多亩,从养虾发展到养蟹等多样化养殖,年产殖高达3000多万元,平均每年获利近1000万元。然而姚宜航发现,粗放化养殖效益偏低,难出精品。于是,他勤于外出学习考察,并将掌握的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分享给社员和周围群众。例如,每亩养殖塘内放10条鳜鱼,不仅能及时清除掉塘口内的小杂鱼,还能保持水质洁净等,又多了一份额外收入。

从不藏私养殖经验,姚宜航迅速成了远近闻名的“塘主”,合作社声誉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响,先后被江苏省特种养殖协会授予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授予江苏高效农业创业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加身,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品质的姚宜航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推广高效养殖技术上,培训技术人员,并进一步树立了服务群众的意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要“跑”得快,离不开致富带头人“领跑”。姚宜航发现海水冰鱼饲养虾蟹不仅黄满膏多,肉质还特别鲜美。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养殖出高品质的虾蟹,姚宜航几年前又投资30余万元新建一座中小型冷库,每天从连云港拉优质新鲜海鱼成本价供给社员,获得了社员的一致好评。

“在姚总指导下,我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每年收入都在百万左右。”受其影响的种嘴村朱吉峰说,“今年初,我还花300万元,在南京全款买了套房子,争取为社里建立一个新的销售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理事长姚宜航带动下,仅伏湖村就有50余户养殖户改善经营模式,完善养殖技术,个体收入稳步上升。此外,养殖基地每年上交村委会土地承包款近百万元,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村委会运用集体资金改善村基础设施,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一步步筑牢了共富的“虾蟹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