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人眼中的杨苡
卢非
“在文字中与杨苡重逢”纪念活动
1984年2月25日下午在五台山体育馆举办的庆祝会上,南京师范大学牌子由校顾问杨巩、吴讱转交给新书记许世昌、校长归鸿。从南京师范学院到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工作是在杨巩主政下完成的。
杨苡小女赵衡(中)与弟弟赵苏(右二)、弟媳向利华(右一)在盱眙县鲍集镇梁村与杨氏族人杨宪举、杨福和交流。
杨苡先生
2023年1月27日,盱眙籍著名翻译家、作家杨苡先生在南京去世,享年104岁,亲切的文学祖母,化作天空中永恒明亮的星。她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第一个将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以《呼啸山庄》之名介绍给中国读者。她与兄长杨宪益、先生赵瑞蕻共同推动文学经典的种子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
3月1日下午,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座无虚席,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在文字中与杨苡重逢”纪念活动。为缅怀追忆杨苡先生,致敬她的文学成就,我应邀参会,并作了“故乡人眼中的杨苡”发言,追思那位可亲、可敬、可爱的百岁老乡几段往事。
2009年年底,我调到县政协从事文史整理工作,比较系统地接触地方史、志资料,对盱眙杨氏家族史略知一二。
11月底,我收到《中国日报》一个朋友信息:盱眙籍国宝杨宪益先生走了。后来,南大计秋枫老师又电话告知我这个消息,我忽然想到,盱眙籍老干部南师原党委书记兼院长杨巩,在2000年盱眙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龙虾节征求意见会上讲述文化传播时,专门提到了杨宪益,说他是中国大文化传播的大功臣。并说他有一个妹妹杨苡(笔名、原名杨静如)在南师任教。我想做点什么,决定立即联系南京的杨苡老师。
往事一:书记是她最害怕见到的人
我从南师有关部门获得了杨苡的电话,他们吩咐我:这个老师与众不同,不要说她的电话号码是我们提供的。
我自报家门把电话打过去,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尽快与她见面。还算顺利地聊了一小会。当我提到南师的杨巩书记时,她突然放慢了语速,似乎有不愿跟我再说下去的意思。我预感到她与杨书记可能有什么难言之隐,立即刹车说:“杨书记2008年己经去世了。”她听后略微停顿一下说:“杨书记他是一个好人,你明天来吧。”
我一头雾水地走进她家,首次见面聊的全是家事、小事、凡事。结束时她笑着问我:“你知道我和杨巩书记的关系吗?如果他还活着,我未必见你。”于是,杨苡娓娓道来多年前的一段往事:1977年秋季开学,杨巩调到南京师范学院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兼第二书记,1978年元月改任书记,五月又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有一次杨巩在外语系开座谈会,散会后系主任点名让我留下,转眼间会议室只有杨巩书记、系主任和我三人,我莫名其妙地站在原地,惊讶的看着杨书记,只见他主动走到我的面前说:“我是盱眙人,祖籍是泗州,‘四知堂’是我们的堂号。我们是一家人,按辈分,你是我的长辈,我应该喊你姑妈。”
天哪,我突然间变得不会说话了,停顿了好一会,连忙说:“你是书记,是学校的领导,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员。而且我从来没有回过故乡,祖上的事知道一些,那个家庭离我们己经很远了。”
后来杨书记还说了一些关心的话,但我似乎记不清了。我渴望尽快结束这场会面,也不知道我是怎么离开会议室的。
至此,我最怕见的人就是杨书记,在校园里多次本该走对面,但我不是停顿,就是绕道走。非常害怕再次遇到他。我最害怕打交道的人是系主任,杨书记与我的见面会他是见证人,我怕他把这次会见传出去,引得同事流言蜚语。
故事说完,杨苡又感慨地说:“杨书记其实是一个好人,他主政南师是1977年至1983年。在这段时间内,学校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进行恢复整顿、拨乱反正工作,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为以后学校的改革发展,铺平了道路,1984年2月南京师范学院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人们对他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杨苡出生于华贵权势之家,但一生朴实廉静,不慕权贵,她对我讲这故事时,平静、平和,至今还历历在目。
往事二:与正史不符,千万不能再误传了
杨苡实事求是、忠于史实、言语谨慎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告诉我,小时候就听大人说吴棠是盱眙人,当年进京赶考五次,有三次住在杨家,是杨殿邦最得意的弟子。他与杨家人关系如何如何亲密等等。杨苡祖父杨士燮,是杨殿邦长孙,清朝光绪二十六年进士,曾任杭州知府,浙江巡警道等职。杨士燮娶了四川总督吴棠的小女儿吴述仙。
还有吴棠与慈禧的一段故事:吴棠早年任清江浦县令时曾帮助过还没有入宫的慈禧,她的父亲惠征当时的职务是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因镇压太平军不利被弹劾。为了活命,惠征带着家人逃到镇江,不久病死了。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快没了。慈禧和家人只好找条小船通过运河北上。路过吴棠任知县的江苏清河,吴棠听说有官员的船到了河边,派人送去三百两,没想到送钱的人弄错了,结果把银子送给了惠征家人。
吴棠听说银子送错了,让人去催讨。有人说:“惠征的女儿是去京中选秀的。要被皇上看中了,大人你可是她们一家的救命恩人。”吴棠想想有道理,就将错就错,还亲自来船上给惠征吊丧。果然,慈禧入宫后,得到咸丰帝的喜爱,并生了个儿子同治。吴棠后来从知府、巡抚、总督、大臣一路高升。
但不久,杨苡告诉我这个故事与事实可能有出入,他让我联系姐姐杨敏如,他是北师大中文系教古典文学的,对此有研究,母亲长期与他们住在一起,了解的比较多。还把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当编辑的四叔祖孙子、堂弟杨九如电话告诉我。她说四叔祖杨士骧在杨氏家中官最大,他24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当过山东巡府,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逝世,他们的后人知道不少。
后来我经过多方核实,证明这个故事流行于晚清、民初,与历史有一定的出入,是部分下野官员编撰的故事。杨苡得知后特别吩咐我千万不要写,与正史不符的就是野史,千万不能再误传了。
往事三:她心里还有那个“家”
杨苡多次说过,她出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受其影响极大,不喜欢历史上的那个封建家庭。
四年前,杨苡的小女儿赵衡、儿子赵苏、儿媳向利华曾专程去盱眙,我陪着他们去了杨家盱眙县鲍集镇梁集村祖籍所在地,见到杨氏族人,也去了几乎消失的杨氏祖坟地。
不久我又见到杨苡,与她聊起祖籍的家。我说历史上那个封建贵族家庭是断代的,还是很有很多闪光点的:比如高祖父杨殿邦,生于1773年,死于1859年,活了八十七岁,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时代,这样的岁数可以说是很长寿的了。在如此漫漫人生中,他所担任过的职衔有记载的就达三十七项之多,做官从嘉庆十年一直做到咸丰九年,连跨三朝,长达半个多世纪,先后任山西道监察御史、贵州按察使、贵州布政使、贵州巡抚、山西布政使、太仆寺少卿、顺天府府尹、礼部右侍郎、漕运总督等职。
在他的晚年,由于太平天国轰轰烈烈,他曾与太平军交手数次,战绩尚可,但是最后一次地点在扬州东北面邵伯镇一带被打败了。杨殿邦在与这帮农民军的较量中战败了。清廷降罪,将他革职,戴罪留军以观后效,后来就郁闷地死在军中了。而杨殿邦唯一的儿子杨鸿弼由于是天生残疾,没有学业、没有官位,去世的也比较早,但杨鸿弼生了儿子,杨家至此走入下坡路。
杨苡告诉我他们家祖传的一个故事:祖父杨士燮娶了四川总督盱眙人吴棠的小女儿吴述仙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嫁妆,还带来了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精心挑选的书籍。吴述仙成了杨家的长嫂之后,资助弟弟们读书进学,重振家业:八兄弟个个出国留学,其中三进士,两举人。杨家为了纪念这件事专门找人定制了一批陶瓷,刻上“五子登科”几个字。从这里走出了知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邮传大臣等权倾一方的大官。
无论是勤奋求学的祖父辈还是长嫂如母的奶奶,至今仍然受人们的肯定和爱戴。杨苡对“五子登科”是第一次听讲,她微微点头说:看来祖上的那个封建家庭不能一概否定,自从儿女们去了一趟祖籍故乡,我对那个遥远的家,似乎另有一点怀念。
回顾三段往事,我再读杨苡讣告中的评语:严谨治学、师德模范、淡泊名利、为人榜样等,显得更加真实!多年来,从我刚认识的杨苡教员,到今天人们尊称她为杨先生。她爱岗、敬业、成就满满,令人仰视,仿佛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但是,当我回忆与她交往的点点滴滴,又感觉到她是那样可亲可爱,平易近人,她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和继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