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5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都梁史话
2022年05月17日

蒙古狼山碑的主人——盱眙金运昌

阅读量:3919

马培荣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境内石兰计北的狼山南口西侧坡上,有一尊由巨石雕凿的古老石碑,名为“狼山碑”,碑高1.4米,宽0.7米,上刻碑文曰:

总统五千兵,纵横万里路。荡平金积堡,调防柴径驻。忽逢重九日,登高于此处。只有蒙古包,不见村与树。

石碑上的刻文为行书字体,运笔舒展,自然流畅,遒劲有力,章法规范,大方而不拘泥,整篇刻字一气呵成,体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据说此碑为一位清代将军书题,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将军石”。那么,此碑何时而立?何人而立?又为何将此碑立在这人迹罕至的北国大漠深处,狼山山脉之上?再看落款为:

同治壬申,盱眙金运昌题。

原来此碑刻于“同治壬申”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重阳之日,距今已有150年。刻碑人叫“金运昌”,是“盱眙”人。那么,这位“盱眙金运昌”是何许人?作为我们地道的盱眙人,应该知道。于是查阅旧志和相关史料,对这位盱眙老乡略知一二,现将简述如下。

 

一、狼山题碑,大漠深处留遗迹

 

这尊石碑于1872年的重阳之日刻成以后,就一直立于乌拉特中旗石兰计北的狼山南口西侧坡上,当地人知道这是清朝的一个大将军所立,故也称此碑为“将军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修建公路经过石碑处,驻地道班的工人就将此碑移于的道班院内。后来,又由当时的巴彦淖尔盟公路局搬到临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又由巴盟公路局辗转搬到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的达拉盖山口旅游景点存放。2010年,乌拉特中旗文体局得知石碑的情况后,就设法调回石碑事宜,同巴彦淖尔市文体局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2011年2月,在巴彦淖尔市“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就此专门写了提案,建议此碑应遵循“不可移动文物要依文物原状保护”的原则,提出“将石碑置放回原处的建议提案”,提案得到“两会”的批复同意。并报自治区首府将此碑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在外“流浪”了20多年的狼山石碑终于重归故地,以历史的真实面貌重现于世。当时的“巴彦淖尔新报”记者张俊飞和通讯员刘斌为此专门发了通讯,刊登于报。

再说刻勒狼山碑的主人金运昌。原来,金运昌字景亭,是清廷著名大将,官至乌鲁木齐提督兼都统,曾率部进剿回、蒙、疆地的叛逆乱军,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疆土,屡建奇功。

同治八年(1869年),金运昌奉旨北赴陕蒙,平叛回蒙叛乱,历经三年多转战,一举取得金积堡战役胜利,后奉命驻防军事重镇包头。

同治壬申年十一年(1872年)秋,金运昌率兵巡查,九九重阳节这天,他来到包头西北的乌拉特旗,抬眼看见一抹群山,名为狼山。此山不甚太高,但延绵数百里,在这茫茫草原之上,倒是显得分外巍峨。前年追击回军马胜福部叛军,曾在此处将其击溃擒拿。今天正值秋高气爽,金运昌便弃马登山,登上狼山山顶,四面望去,无比开阔。这狼山山地与乌拉山、色尔腾山连绵逶迤,向东与阴山成为一脉,向西便是茫茫沙漠,向南便是河套平原,向北则是莽莽草原。西汉武帝,曾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北伐匈奴,千里驰骋,突袭单于,大胜而归。南瞻八百里黄河平原,阡陌纵横,尽收眼底;北望千万里塞北大漠,天远地阔,无垠无际;东眺五百里阴山山脉,蜿蜒逶迤,莽莽苍苍。今日在此观望,更觉得中华大地疆域辽阔,也看这塞北草原,渺无边际,好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奇妙景象。那云,好像伸手就能摸到;那天,蓝得就像碧水一汪。在这秋高气爽时节,他想起今天正是九九重阳节,想到纵横万里、一路征战,看到蒙古风情、草原风貌,不由得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于是,随口吟来一首塞外诗,并命人刻勒成碑,立于塞北大漠的狼山之上,作为纪念。他还特意在碑刻落款之处,郑重地刻下了自己的籍贯和姓名——“盱眙金运昌”数字,以示对家乡之热爱、对母言之敬重、对人生之坦然。

 

二、幼时好学,艰难困境砺心智

 

金运昌,是清代安徽行省盱眙县河稍桥(今江苏省盱眙县河桥镇)人,原名金吾。母亲江氏乐善好施,邻里皆视为亲朋。然而金吾幼值丧乱,父亲早亡,家贫如洗。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小金吾长大。可天有不测风云,在金吾10岁时,母亲江氏又因病故去,金吾成为孤儿,只好以乞讨为生。

但金吾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记忆甚佳。在当地还流传着关于他幼年求学的故事。小小的金吾看到同龄孩童能背着书包上学,端坐桌前,读书识字,十分羡慕。刚刚懂事之时,就听父母说:“人不识字睁眼瞎,若不读书难成器。读书求学是镢头,有了学问才能刨穷根。”每天金吾讨饭之后,便走到学堂门口,悄悄地站在窗外,跟着屋内孩子一起诵读,听先生读课本,看先生写黑板,并用讨饭碗装上水,用手指蘸水在窗台上学写。回家后,就用小树枝在地上画。

有一天,先生在课堂上指派学生背诵李白的《金陵新亭》,几个学生都背不出来,站在桌前干着急。这时,窗外传来一个孩子稚嫩的声音: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凯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老师一看,原是一个小要饭的趴在窗台上朗诵。屋内的学生们听到这个小要饭的朗诵一字不差,一齐为其鼓掌,先生也感到十分惊讶,便将他叫进学堂,问道:“你这首诗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金吾说:“是趴在窗外,跟着先生学的啊。”

先生又问:“那你知道这诗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金吾点点头,答道:“这首诗叫《金陵新亭》,是天宝十五年,李白在金陵所作。安史之乱,祸害中原,百姓惨遭蹂躏。有人‘不忧社稷倾’,苟且偷安生。李白在新亭集会上,批评漠视,主张统一,故作此诗。”

先生惊讶!问道“如何知得”,答曰“皆先生所教,吾在窗外听得也。”问其名,方得知姓金名吾,孤儿一人,讨饭为生。先生心想,这样一个孤儿,连衣食都不能自顾,竟能如此专心学习,且能入耳不忘,实在难得,将来必能成才。所以,先生破例将金吾收为学生,免收学费、入堂置桌,教其读书,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金吾聪明机灵,顿时双膝跪地连连磕头,算是拜师。

从此学堂里多了个学生。金吾天生颖悟睿智,昼夜苦读,几年下来学业大进。

一日,先生将金吾叫到跟前,说道:“你现在也不小了,也应该出师自立,奔着自己的前程了。我今修书一封,推荐你到凤阳总兵郭宝昌部,跟他闯荡天下,或许日后能成大器。”

金吾虽然舍不得离开教养了自己多年的先生,但是也不能一辈子都在学堂过日子,总归要走自己的道路。于是,他向先生跪拜道:“先生待我胜过亲子,日后定当厚报。我出去之后,一定不负先生重望。”

便拿着先生的推荐信,去往凤阳军营。

金吾确是个有义之人,在他当上总兵以后,听说先生老了,不能再开堂收徒。每年就从自己的俸禄中拨出部分银两,派人快马送往到老师那里。后来征战湖南、内蒙、新疆等地时,也都专门委托盱眙县衙代垫银两,为先生养老终生。当地人讲到知恩图报时,总以“金吾敬师”作为例子。

 

三、认母拜兄,疆场征战立功勋

 

金吾怀揣先生的推荐信,一路奔至凤阳府投奔郭宝昌总兵。郭宝昌看过先生的推荐信,即安排他到大营当名守备。这郭宝昌文武全才,义气为重,忠孝双全,兄弟五人,自己为长,老五已为国捐躯,为不让瞎眼老母伤心,一直隐瞒。故求金吾冒顶老五,以期老母开心,金吾应之。到了郭家,金吾见郭母慈眉善目,与自己母亲一般,便“扑咚”一声跪在郭母面前,哭道:“娘呀!不孝儿子小五回来了。”郭母一听五儿回来,惊喜交集,遂将金吾搂在怀中,老泪纵横。从此,金吾便以郭母为母,成为郭宝昌之弟,易名郭运昌。

郭运昌不负众望,因其机智过人,作战勇猛,每每不辱使命,所向力敌,屡立战功。咸丰十一年(1861年),运昌随郭宝昌与捻军战于淮关,胜之。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随郭宝昌围攻捻军根据地雉河、尹家岗,并追击捻军头领张洛行至宿州擒获。运昌有功,从守备升到游击。三年(1864年)九月,随郭宝昌配合僧格林沁大军,连攻捻军数垒,破苗沛霖部。后又随僧格林沁部战于楚豫边界。经郭宝昌的有心提拔和鼎力推荐,几年间,运昌从游击升到副总兵,统卓胜军前营,成了郭宝昌身边最得力的一员战将。六年(1867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召宝昌、运昌入陕,便移师陕西,初战即胜,克绥德城。又渡黄河追击至山西,捻军大败,退守山东。运昌被破格晋升为参将,赏“勇号铿僧额”,后又升为记名提督。

同治七年(1868年)春,运昌又随郭宝昌挥师山东直隶,激战之中,郭宝昌身负重伤,朝廷下诏以运昌暂权统其军,攻击屡胜,超擢总兵,赏换位“清字勇号”,论河防功,赐号勉勇巴图鲁。这“巴图鲁”乃满语音译,意为勇冠三军,赐号巴图鲁,乃为勇将英雄也。运昌吴桥、南皮之战,严挫捻军,直隶东部肃清。又诏以提督简放。

这日,郭宝昌将运昌叫到帐中,说道:“五弟啊,吾老母早已去世,现在也不必再由你冒充五弟了!且你已早成人,亦官为参将、记名提督,当应恢复原本姓氏。今请你来,就是商量给朝廷上疏,奏请复金氏之事。”

运昌赶紧跪地,对郭宝昌说:“您是大哥,待我胜过亲弟,十多年来,都是大哥带我南征北战,教我以兵书军事、筹划谋略,若无大哥,岂能有运昌今日?现在我虽成人为官,但大哥永远是大哥,小弟永远是小弟,怎可更改?再说,我入郭家之门,老母待我似亲生,我若离去,怎能对得起老母的在天之灵。”

郭宝昌连忙把运昌扶起,说道:“你是金家独苗,金家的香火还得靠你去延续。再说,虽然你恢复金姓,但我们兄弟之情犹如苍天厚土,不可更改,你还是我的五弟,我还是你的大哥,老母还是你的老母,今后到老母坟头烧纸,你也还得与我同往。只不过,你现在是两个母亲了,都得一样祭拜,不可偏之啊!”

运昌道:“那就按大哥意思办吧!我到郭家十多年了,这郭运昌之名已叫习惯,可否只复姓、不改名,还叫运昌,大哥千万要允之!”

郭宝昌点头应允。于是,奏本上疏,得以批复,运昌复姓,易名金运昌。

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复又回陕,任陕甘总督,领以“五年平陕甘之乱”之命。复又召金运昌等入陕。左宗棠调金运昌驻防绥德,以制止回民叛乱。此时朝廷已将凤阳淮勇楚胜军改编为卓胜军,交由金运昌统领。金运昌带领兵马前往,一路之上,看到战火余烟、断垣残壁,金运昌心感疼痛。到达绥德,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开始进剿金积堡,金运昌日夜兼程,驰赴花马池,居险扼守,确保粮道通畅,以配合湘军作战。十一月,进抵灵川,至吴忠堡,扼后路,协同刘松山部,攻下灵川。又攻克吴忠堡,阻回军后路。此时回军号称十万众,且倚仗马化龙为声援,以十倍之敌意图夹击金运昌,将其孤立其间,每日都有几次交锋,一日未停。金运昌巧妙运筹,声东击西,阻击回军,确保疏通晋陕粮道。

至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回军集聚众兵,围困多日,运昌部被围其中。给养不足,粮草告急,运昌只得杀马为粮。回军又掘水渠,以水冲淹运昌部,运昌与将士一起,立于水中,指挥战斗,鼓励兵士,筑堰阻水,奋力迎战。运昌觉得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便集中优势兵力,突袭回军营帐,于一日间破回寨二十余座,军心大振,转危为安。并打通花定间粮道。七月,金运昌攻占蔡家桥,控制秦渠要地,亦采取水淹回营之措,占领峡口,挥军金积堡。九月,会湘军攻金积堡,将金积堡外围五百七十寨一一拿下。战斗中,金运昌腰中炮弹,仍坚持战斗、指挥若定,遂患咯血之症。围攻之下,回将陈林自己用绳索捆绑,出寨投降。金运昌建议,对回民应以安抚为主,投降兵将可作再用,强壮者编入各部,老幼者发其钱粮,并用这些回民将士来做动员策反。左宗棠觉得很好,就采纳了。金运昌便将这些回民兵将为先头部队,以陈林先头将领,这些回民兵将感到自己得到重视,很是高兴,故在所到之处,都宣传天下回民是一家,宣传郭运昌治军如何好,宣传采取善政安民,劝说不要互相残杀,归顺免战。因而没有大的开战,只是佯装进攻,“少开战,少杀人,以不战而胜敌”,正是郭运昌的征战宗旨。到十一月,金运昌大军围困金积堡,马化龙因寡不敌众,粮草已尽,加之宣传策反,马化龙势穷出降,金积堡平。

金运昌便将回民安置在灵川附近,屯田归农,安居乐业,平安大吉。只剩马胜福部少量部队顽固抵抗,北逃至内蒙境内,金运昌便率部移师缠金,一路追剿,并派回民陈林、马化龙二将率先头部队前往追击,至乌拉特旗围之,轻松取胜,生擒马胜福,回民叛乱得以平息。金积堡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已将《孙子兵法》运用娴熟,此战可谓最高境界也。因这次是郭运昌请战,朝廷上下十分关注,见金运昌很快平息回民之乱,同治皇帝十分高兴,晋封金运昌头品顶戴,官封卓胜大将军,赏穿黄马褂。移驻包头。

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天,金运昌率兵巡查,来到蒙古大漠上的狼山,写下了一首塞外诗,并刻勒成“狼山将军碑”,立于塞北大漠的狼山之上。

 

四、护国保疆,抚民安边作善举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左宗棠一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运昌亦奉调出关。原来,从同治三年(1864年)起,新疆起乱反清,各派之间互相争斗,形成五个领主争夺割据,争斗之际,国外势力乘机入侵。英军在东南沿海进攻的同时,在西域也怂恿中亚细亚的安集延入侵新疆,盘踞新疆南路。俄罗斯也乘机派兵强占了伊犁。新疆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局面。为此,清廷才下旨左宗棠进疆收拾局面。左宗棠便将金运昌调来,和自己一起,抬着棺材进疆,宁可战死也要收复新疆。

左宗棠到达新疆后,立即攻克乌鲁木齐,收复北疆。金运昌会同刘锦棠部,从乌鲁木齐南下,攻克达坂城,并夹击吐鲁番,收复南疆大门。

光绪三年(1877年),金运昌代理乌鲁木齐提督。四年(1878年),兼护都统。六年(1880年),署乌鲁木齐提督。几年下来,新疆之地大都收复,左宗棠准备用武力赶走沙俄,收复伊犁。于是计划兵分三路,东路扼守精河一线,防沙俄东窜;西路取道乌什,越过冰岭西侧,直指伊犁;中路沿特克斯河西去,取道冰岭,直趋伊犁。命金运昌率卓胜军驻守精河,严加防范,待击东窜之敌。正当群情激奋之时,清廷却在八国列强的威逼之下,迟疑不进,武力收复伊犁之举未能成行。此时,哈萨克游匪窜扰大河,金运昌扼守于精河,屡次击败游匪,斩其匪首,使哈萨克游匪不得敢入。七年(1881年)中俄谈判,清廷作出诸多让步,沙俄方同意交还伊犁。

伊犁收复后,金运昌回到乌鲁木齐,看见西疆因长年战争,生民凋敝,一片萧条,面目荒凉。想起养母的谆谆告诫,“百姓似水,官府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若爱民,民方能爱官;官为民利,民才能拥戴。吾乃穷苦人家,祖辈为民,以后若能做官,必为民想、尊民意、谋民利,若不能为之,非吾儿也!”于是,谨遵母言,金运昌至此便安抚百姓,收容难民,劝事农耕,还“割俸”购买籽种、农具,分发百姓,帮助大力发展生产;提议实行减租减息,帮助休养生息;兴修水利,修筑城垣,建造桥梁,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由于当地贫穷,百姓一时拿不出钱来,郭运昌就从自己的年俸中抽出大半,加以扶持,并赈济灾民,扶贫济困。不几年,西疆的农牧业生产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西疆从此再无暴乱。九年(1883年)前后,战事全无,兵事尽解,金运昌上疏朝廷,奏请将驻疆军队撤入关内,兵士遣散归农。

金运昌故里情深,对家乡的事业总是慷慨相助。对于家乡盱眙修复文庙、试院、县署、义仓等造福桑梓之举,他都倾囊相助,毫不吝啬。县志载,在修葺文庙时,“光绪三年丁丑,崇圣殿、尊经阁建戟门外东西官厅,邑人金运昌捐银四百两。”为解决诸生会试、乡试之费用,“金运昌捐会试银六百两、乡试银一千四百两”。在《邑人公立社仓碑记》写道:“光绪七年建,惟乌鲁木齐提督金军门运昌捐银二千两”,又“捐谷四千二百九十六石零”,等等。如此一斑,亦可窥之,金运昌乡情至深,感人肺腑。

光绪十一年(1885年),金运昌的咯血之症越发严重,在西域新疆,关外之地,气候恶劣,运昌带病之身难以坚持,故奏请朝廷,谢病归乡,得准奏,故千里迢迢,回归故里,来到盱眙津里河稍桥。

第二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金运昌病逝于家中。朝廷备加忧恤,赐葬河稍桥故土,按制入葬,墓葬在河桥西北两里左右的小金郢(现阴牌水库)山上,据老人回忆,原来占地十亩,有神道,石人、石马、石柱,石柱上刻有楹联。墓前有一御赐墓碑,上有铭文“皇清诰封建威将军显考金太公讳永禄府君之墓”,落款“光绪十二年岁次丙戌六月中旬敬立”。当地百姓称之为“金吾大人墓”。(在现明光市津里西北两里左右有个新桥村小金郢有一处晚清高官的墓葬,占地十亩方圆。墓前有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非常壮观。神道前石柱上有副楹联,书文为:“功威塞北长城倚,名震神州定国基”,称此墓主为“金吾圣公”。)清光绪帝诏以生平战绩宣付史馆立传,并入祀陕西金积堡、安徽临淮卓胜军昭忠祠。在盱眙县城南,曾为金运昌的母亲江氏建有“乐善好施坊”、为其妻所建有“节烈坊”两道牌坊,俗称“金家牌坊”。

如今,这尊闻名大漠的狼山碑依然屹立在乌拉特中旗狼山山坡之上,并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经整合修缮后,已开辟为旅游景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