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2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都梁史话
2021年12月14日

红色历史 光耀千秋

——我县红色资源的特点、保护及如何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阅读量:9512

李汉成

盱眙,因地理位置和地理形势特殊,有史以来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今发生在盱眙的战事甚为频繁。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尤其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之战在盱眙这块土地上生死绞杀,许多人仁志士,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盱眙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终于赢得了战争,从此,盱眙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走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国之路。今天,英雄的盱眙人民,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忘来时路,迈进新征程”,开创新的伟大事业。

从2018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县委党史工委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系列重要讲话,怀着对盱眙革命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会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镇街,对全县红色资源和革命烈士墓重新进行甄别、登记并形成完整的史料。经查核目前县内有革命红色资源共122处。

一、我县红色资源的主要特点

(一)历史悠久

我县红色资源绝大部分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未、三十年代初至1949年全国解放20年间形成的。时间可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9年9月初,安徽凤阳籍中共党员杜仲和、吴康侯在中共徐海蚌特委领导下,应聘到盱眙县城第一完全小学(山上小学)和女子小学(山下小学)任教。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为起点,先后经历了李桂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并和武飞、徐德文一起领导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成立盱眙县第一支革命武装——盱眙红军游击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盱眙这块土地上生活战斗了7个年头,许多高级领导机关先后驻扎在盱眙,特别是1943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后,黄花塘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华中军民抗击日伪顽的指挥中枢,黄花塘也随着新四军的光辉历史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解放战争时期,盱眙一度成为国民党和还乡团报复清算的重灾区,英雄的盱眙人民面对黑云压城,白色恐怖笼罩的恶劣形势和敌人的屠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怒吼,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古城战斗、十里长山战斗、河桥战斗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特别是河桥战斗的胜利,1948年12月13日,迎来了盱眙全境解放。

(二)分布广泛

我县的红色资源以县城为中心,相对集中在东南方向的黄花塘镇和西南方向的桂五镇、天泉湖镇以及西北方向的管仲镇。主要是1932年4月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发生在桂五镇,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主要活动区域在黄花塘,天泉湖和管仲镇等地所致。

(三)影响力大

我县许多红色资源在当年的革命历史阶段中,影响力是巨大的。解放后,有的被评为国家级红色旅游基地。有的成为国家和省级著名的革命烈士。

1932年4月,以武飞、李桂五、徐德文组成的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总指挥部,由于组织严密,指挥果断,取得暴动成功,组建了120多人的盱眙县第一支革命武装——盱眙红军游击队。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皖东和皖东北广大地区,唯一取得暴动成功的典范,暴动成功后,中共江苏省委专门作出《对盱眙游击战争的指示》,使得红军游击队发展迅猛,拥有700多人,400多支长短枪,影响重大,震动南京国民党政府。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是我县近百年光辉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元月2日,日寇的铁蹄踏进盱城,面对来势凶凶,不可一世的日军,盱城军民没有被吓倒,在沦陷13天的时间里,他们携手迎敌,元月2日当天,驻盱城国民革命军某连奋力阻击日寇进城,战斗至傍晚,双方才收兵。元月7日,该连和盱眙民练1000多人共同进攻日军据点风坡岭,该连黄(赤诚)连长牺牲,双方损失很大,13日夜间,民练首领王养吾和李伯钧再次组织民练突袭日军司令部,日寇尸横遍野,伤亡惨重,14日在飞机的掩护下离开盱眙。此战是南京失陷后,皖东军民自发与日军多次正面交战,迫使日军怆惶撤离的战例,这一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将永载盱眙史册。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盱眙逐步成为皖东(淮南)抗日斗争的中心区,一时间群贤必至,风云际会,在盱眙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剧。

1939年秋,罗炳辉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5支队越过津浦铁路,向津浦路东挺进,开辟了以盱眙县半塔集(现属安徽省来安县)为中心,包括来安、盱眙、六合、天长、嘉山等县在内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司令部先设在半塔集附近的大田郢,后相继迁至盱眙县旧铺、新铺、莲塘等地。这也是全民族抗日时期和新四军艰难发展时期,首次成建制进入盱眙地区的新四军。

1940年4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率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机关进驻盱眙县半塔集大田郢,与新四军第5支队汇合。刘少奇在盱眙期间化名“胡服”并于1940年4月下旬来到盱眙县城,住在瑞岩观,虽只有3天,他抓紧一切时间,找新四军第十团和盱眙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座谈了解情况,并对统一战线、加强党的领导、部队整训,加强正规化建设和地方武装等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还了解到当时盱眙县委、政府机关和新四军部队吃饭问题还没有解决,还在靠募捐和“打资敌”过日子时,他经过深思熟虑,结合盱眙紧靠淮河、洪泽湖是大量食盐、粮食贸易必经之地的有利条件,提出用收税的办法,解决军地生活困难。使这一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爆发,2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成立,并把新四军部队整编为7个师1个旅,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张云逸兼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1943年2月15日任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并于1941年2月进驻盱眙黄花塘,1943年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二师迁至盱眙县大刘郢(现为安徽省来安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新四军第2师在盱眙期间,指挥所属部队在淮南津浦路两侧地区开展抗日斗争,为坚持、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在人民群众眼中,二师就是根据地的定海神针和强大靠山。从1945年8月起,第2师对日伪全面开始反攻作战,大量歼灭日伪军,并先后恢复了盱眙、天长、定远、来安、嘉山、天长、六合等6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自身发展到4个旅11个团,共3.5万多人。另有地方部队1.5万多人,民兵20多万人。

1942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离开阜宁停翅港,于1943年1月10日到达盱眙县黄花塘,在黄花塘地区驻扎长达两年零八个月,直到1945年9月19日才奉命北移。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既是领导华中党政军民开展抗日斗争最高领导和决策机关,也是恢复和发展最快最好、最安全的时期,不仅领导华中军民取得了对日伪顽战斗一个又一个胜利,也顺利完成了整风、整训和大生产三大运动,新四军的经济、教育、卫生、文化、兵工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新四军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共对日伪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日伪军12.42余万人,另有日伪军5.4余万人投诚反正,解放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400万,创建了地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皖边、苏南、皖江、浙东8块抗日根据地(全国19块),部队也从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主力军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新四军已成为打垮日本帝国主义的钢铁长城,也是摧垮国民党顽固派的铜墙铁壁。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江苏省委、苏皖边区行政公署都曾驻扎在盱眙,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的9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的新四军第2师军工部长吴师孟,第4支队七团政委徐世奎,先后病逝、牺牲在盱眙。解放战争时期的古城战斗,河桥战斗的胜利意义重大,尤其是河桥战斗胜利后,盱眙宣告全境解放。

二、我县红色资源的保护

现已查明的我县122处红色资源,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仓桑,大部分原貌已不复存在,有些地方虽有其事其名,也因为多次区划调整,很难有人说清来龙去脉,相关职能部门虽对部分红色资源留下文字记载,因种种原因,并未能遂一确认,近年来,经过县党史部门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共同努力,对全县的红色资源准确位置进行重新甄别确认,并对其历史背景,事件经过进行认真考证,并完善了史料。

(一)2014年前我县红色资源保护情况

2014年前,我县为红色资源建馆(园)、立碑、亭有13处,分别是: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无名烈士纪念园、盱城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盱眙县革命烈士陵园、后梁庄战斗纪念碑、马坝烈士陵园、三河烈士陵园、索塘事件纪念碑、华中建设大学纪念碑、蔡坝烈士陵园、宗岗革命烈士陵园、古城战斗纪念碑、河桥战斗纪念碑。

(二)2015年至2019年底我县红色资源保护情况

2015年至2019年,共对44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建园立碑修缮,主要有:中共第一个党支部遗址、中共谢家港支部遗址、中共盱眙县委所在地遗址、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遗址、盱眙红军游击队成立旧址、红军战士王士举烈士墓、中共皖东北特别党支部成立遗址、谢家港无名烈士纪念碑、莲塘战斗旧址、龙王山战斗旧址(徐世奎烈士墓)、方港惨案遗址、杨家洼兵工厂遗址、新四军二师师部遗址、盱眙抗日民主政府遗址、雍小山新四军无名烈士纪念园、车棚反“扫荡”战斗旧址、泗盱边防办事处遗址、管镇战斗旧址、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遗址、中共江苏省委遗址、新四军二师干部会议遗址、淮南银行印钞厂遗址、淮南银行遗址、中共盱嘉办事处遗址、新四军姚庄直属休养所遗址、安乐乡调查旧址、淮南区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遗址、新四军军医学校遗址、淮南中学旧址、新四军军部驻地千棵柳遗址、新群烟草总公司旧址、高阁烈士纪念碑、施杰三烈士纪念碑(后移穆店镇青墩头烈士纪念园),马坝会师遗址、十里长山战斗旧址、高山坪战斗旧址、吴师孟烈士墓、王店阻击战旧址、李桂五烈士铜像(盱城桂五镇各一处),邱兆林烈士墓、秦永祥烈士墓(两位烈士遗骸移至古城战斗)。盱眙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黄岗革命烈士陵园。

新建的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园),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由中共盱眙县委员会,盱眙人民政府共同敬立或盱眙县人民政府敬立。分散在11个镇街58座革命烈士墓(盱城、太和街道没有)有54处重新修缮,并由盱眙县人民政府立碑,另有4座革命烈士墓、根据烈士子女或亲属的意愿,保持原状。

三、利用好我县红色资源的思考与建议

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淬炼和熏陶,在盱眙这块红色土地上,每座山都有传奇,每条河都有故事,分布在全县2400多平方公里大地上的100多处红色资源,如今已成为盱眙人民一座巨大的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激励英雄的盱眙人民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启航新征程,为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盱眙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制定的“高水平打造苏北桥头堡,高质量跻身全国百强县,建成长三角现代化山水文化名城”三大目标和“以生态立县塑造特色,以产业强县增强实力,以开放兴县集聚势能,以文明润县优化环境”的“四大战略”等各项任务,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思考与建议之一:新建“盱眙县近代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学习参照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把我县各个革命时期有学习和传承价值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革命烈士)、重要战斗集中陈列展示,既成为全县进行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有利于各地来盱人员了解盱眙、宣传盱眙、推介盱眙,提高盱眙的知名度、开放度、美誉度。

思考与建议之二:县职能部门可选择一些像李桂五纪念园、风坡岭战斗旧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县革命烈士陵园、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共江苏省委旧址、盱城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雍小山新四军无名烈士纪念园、宗岗烈士陵园、龙王山战斗纪念碑(徐世奎烈士墓)黄岗烈士陵园、古城战斗烈士陵园、河桥战斗纪念碑这些既能反映我县各个革命时期的历史,又有丰富内容和影响力,史料齐全的重要红色资源,通过行文挂牌的方法,明确为县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作用。

思考和建议之三:把红色资源纳入全民教育内容,我县的红色资源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是对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初心使命,红色基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好教材。可根据党员干部年度教育计划安排每年清明节、9月30日革命烈士纪念日等节点,组织党员干部和学生开展县内红色旅游活动,通过学、看、听等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光辉历史,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2019年开始,县委党史工委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先后编纂出版了《初心之旅 红色盱眙》——盱眙革命遗址遗迹巡礼。《红色丰碑 光耀千秋——江苏盱眙英烈概览》、《永不忘却的记忆——江苏盱眙革命故事100讲》等书籍,既展现了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又系统地介绍了我县红色资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烈士事迹,可作为我县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学习教育的史料和教材。

思考和建议之四:建章立制保护好红色资源。我县新一轮对红色资源的甄别、保护,虽从2018年全面展开,但从2015年新建黄岗革命烈士陵园已经开始,时间长达5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县民政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水务局、古桑街道、天泉湖镇、黄花塘镇、管仲镇、官滩镇、穆店镇、江苏鸿云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伟同志投入很多经费为红色资源、革命烈士建园立碑塑像,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县委党史工委同志几乎跑遍盱眙山山水水,到实地为每一处红色资源定点定位。县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盱眙县红色资源保护办法》,做到定位定人定酬定责,尽一切可能使红色资源免遭破坏,让革命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