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24日

以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十四五”盱眙县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思考

阅读数:3530  

王佩华 陈晓明 张 尧 张春来 高玉飞

主导产业历来都是决定一个地区竞争成败和发展成效的关键。能否真正实现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决定着“十四五”乃至中长期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创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盱眙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也是提升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必然选择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盱眙新材料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增幅全市领先,后劲不断增强,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效应日渐显现。2019年,共有规上企业31家,随着葛洲坝、百纳再生两户重点再生材料企业产能逐步释放,实现开票销售27.12亿元,同比增长22%。从产业结构看,现有新材料企业主要分为:凹土材料、高端磁性材料和再生资源材料。其中,凹土材料企业近50家,拥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纳米矿物凝胶、高效棕榈油脱色剂、霉菌毒素吸附剂等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高端磁性材料企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目前拥有柯普斯磁业、江淮磁业、悦诚磁材等稀土永磁材料企业,以及瑞德磁材、菲莱特电子、特威希电气等金属软磁粉芯企业10余家,为打造“江北磁都”奠定了基础。葛洲坝、中再生、力赛柯等再生资源材料骨干企业,已成为盱眙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上游资源回收、中游PET加工制造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辐射整个苏北地区的再生资源循环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2019年,盱眙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8.56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59.05亿元,同比增长8.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工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强劲势头。其中,江苏伟复能源有限公司、江苏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新能源企业2019年实现开票销售25.03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应税开票总量13.8%;入库税收超1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量10.6%。

一、目前盱眙产业结构特点

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9年,盱眙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4∶38∶45.6。工业税收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89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量39.32%。

2、产业质效持续提升。2019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步伐,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通过实施“小升高”“预升高”专项行动,加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培育库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先后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申报省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22家立项。还推荐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21项,其中省级以上11项。全县全年专利申请量1129件,专利授权量达291件,万人发明专利达4.44件,PCT注册1件;成功注册商标1456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4件,马德里商标3件;还推广贯标备案企业7家。

3、产业支柱初具雏形。“十三五”时期,盱眙确定了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新材料、轴承及机械智造三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产业规模逐步壮大,目前规模企业数、销售收入、入库税金,分别占全县总量的68.7%、62.4%和73.2%。

二、“十四五”期间,盱眙工业经济快速提升的战略战术

1、针对盱眙产业基础,确立正确的战略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盱眙工业新发展格局。

(1)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做好工业发展规划,科学建立工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盱眙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力争实现突破。

(2)创新驱动,智能引领。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通过典型示范、行业推广,大力提升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水平。

(3)质量为先,人才为本。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品牌培育、品质提升计划,加快培养引进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夯实产业智力支撑。

(4)产业集聚,开放合作。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大力提升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大力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2、针对盱眙产业规模,树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坚持“建链延链、壮大规模、示范带动”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盱眙区位优势,抢抓政策和市场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示范带动效应强的骨干企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盱眙形成动力电池、材料、轴承及机械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三个百亿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完善产业链,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自主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企业。截至目前,累计新招引三大产业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10亿级以上项目5个;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两家、10-50亿元企业5家。到2025年,预计全县三大特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规模总量达到30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80%左右。

3、针对盱眙产业现状,实现产业振兴战术。“十四五”期间,盱眙产业将处于快速提升发展时期,要树立加快发展产业闲不起、推动转型等不起、振兴盱眙输不起的使命担当意识,在全市率先发起“产业振兴”攻坚战。

(1)新能源产业。要抓住新能源汽车、轻型电动车锂电化智能化快速发展机遇,力争引进天能电源等行业龙头支柱企业,打造国内新型环保型动力电池制造基地。鼓励新威盛电源扩大规模,加快规模化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围绕锂电池电芯、PACK等下游动力电池制造,打造轻型电动车电池、PACK锂电池电芯、材料及零部件千亿级锂电产业链。重点培育以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领衔的清陶能源锂电池纳米陶瓷纤维隔膜项目,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引进锂电类上下游行业骨干企业,开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以及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无钴三元材料、超级磷酸铁锂、锰酸锂、硅碳复合材料、固态电解质及电解液、复合隔膜材料、铜箔、铝箔、结构件、导电导热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硅胶材料等锂电新材料产品,形成锂电新材料企业快速壮大的产业生态和绿色通道。以清陶能源和新鑫辉自动化为牵引,引进锂电自动化装备上下游设备类企业,重点培育锂电池自动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建成新能源电池材料—电池—回收—材料的产业链闭环,打造国家级的电池回收产业链集群。

(2)新材料产业。要围绕凹土储量全球第一优势,依托凹土科技产业园,加快“江苏省凹凸棒石粘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行业性联盟发展,力争在凹土纳米化等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凹土新材料研发制造高地;围绕废塑料绿色循环与高价值利用,重点发展聚酯(PET)和聚乙烯(PE)循环利用,做大做强瓶片、再生颗粒等加工制造;支持发展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聚丙烯(PP)循环利用,延伸拓展废塑料加工利用品类产业。围绕再生塑料利用,大力发展瓶类、化纤、再生水管、仿木型材等下游塑料制品产业,争取形成“废塑料-瓶片、再生颗粒-瓶、化纤、再生水管等塑料制品”循环产业链。到2025年,力争全县废塑料循环利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加快发展产业联盟,鼓励江淮磁业与北矿磁材等央企合作,开发耐高温、高磁能积、高矫顽力性能的磁材产品,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磁性材料产业集群。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攻轴承、高端机械加工方向,着力装备信息化、自动化。依托盱眙现有的钢管轴承产业优势,大力打造金舟科技轴承产业园,着力引进钢管轴承配套产业和下游产业,以促进钢管轴承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钢管轴承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江苏省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加快引进并联机床、七轴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机床前沿技术,推动装备研发,加快推进形成产业化。此外,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培育千竹机械、西马机床等重点数控机床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基础工艺和新材料研究,大力发展高参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液压及气动元件、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以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并着力提升液压机械产品科技含量,培育嘉业特液压件、佳力起重、金海液压等重点机械装备企业发展壮大。着力培育跃马轮毂、奔尔达汽车、慧邦控制等骨干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导向,重点发展汽车安全部件、汽车装饰配件、汽车轮胎、汽车冲压件、齿轮、轮毂、发动机配件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汽车零部件铸造、机加工、热处理、整车组装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类产业集群。

三、“十四五”期间,实现盱眙工业经济振兴的现实路径

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集约发展”要求,全面推进园区改造工程,重点围绕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再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和运行管理规范化推进改造工作,将园区打造成“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特色发展园区,为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生态。

1、加快企业引培,带动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专业、高效招商团队,对目标企业经营情况、发展潜力、合作意愿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深入研究产业政策和市场动态技术趋势,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实施精准招商引资。重点跟踪三大产业领域央企、民营龙头发展动态,制定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招商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在盱眙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

2、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对三大产业实施政策倾斜,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优化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立稳定、透明的法治环境,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人才集聚。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产业、财税、信贷、土地、环保、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政策体系。

3、提高“智造”水平,促进产业高质发展。引导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开展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顶层设计,从企业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从全要素的角度识别和打造信息创新型能力。鼓励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等行业,开发智能化软件,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系统、仿真系统、网络协同设计等。在生产控制方面,重点推广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鼓励企业加快建设“智能车间(工厂)”。鼓励工业企业开展ERP和MES等系统集成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间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实现智能制造、智能管控、绿色发展。

4、强化创新引领,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以企业人才建设、技术攻关、装备升级、新品研发、模式创新为重点,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发展核心环节,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并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所,依托嘉亦特、葛洲坝、清陶能源等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