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盱眙“乡政府”演进历程
许现高
乡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政权,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建国前,自宋初开始经元、明、清、民国行政区划中皆有乡之建制;建国后,盱眙县的乡政府也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需要,经历过多次调整演进,直到2018年7月,盱眙再次区划调整,全县设10个镇、3个街道。盱眙县最后的3个乡(穆店、维桥、兴隆)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根据《盱眙县志》记载和查阅相关史志档案资料,回顾盱眙县的乡及乡政府变迁的历程。
盱眙自宋时即有乡,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记载:宋初,盱眙辖10个乡;宋元丰初(1080年前后)盱眙辖5乡3镇。元时至元二十年(1283年),因招信县并入盱眙县,招信县原辖6个乡和一个木场镇,故盱眙辖11个乡4个镇。明时实行乡图制,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盱眙辖都梁、孝悌、怀德、彭城、太平、唐兴、淮陵、灵迹8个乡和旧县、龟山、津里3个镇,8乡又辖34图。清沿明制,略有调整,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盱眙辖8乡2镇,与明万历年间行政区划基本相同,只是少了一个津里镇,当时8乡编户37里,每里设里长1人,每里10甲,每甲排年1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盱眙辖8乡4镇34图,8乡无变化,4镇除原有的旧县、龟山2镇外,恢复了津里镇,增设了涧溪镇;清后期实行乡堡制,光绪年间,盱眙辖4乡127堡,有镇市15处,分别是三官集、东永兴集、蒋坝集、岗村集、义井集、高庙集、津里镇、涧溪集、石坝集、红庙集、土沛集、旧县镇、大义集、浮山集、龟山镇。
民国初,实行区堡制。民国17年(1928年)盱眙设30个区,分别是城区、附城区、枯桑树区、龙山集区、 (zhuai)头桥区、蒋坝区、马坝区、大通镇区、岗村区、旧铺区、都管塘区、四十里桥区、西高庙区、河梢桥区、仇家集区、石坝区、旧县区、津里区、涧溪区、桑家集区、戴家巷区、管店区、三界区、明光区、半塔集区、自来桥区、古沛区、潘村区、紫阳区、泊岗区,后又增设穆店区、石龙岗区,裁撤龙山集区,全县改为31个自卫区,每区设2~5个堡,共设108个堡,没有设乡。民国20年(1931年),盱眙自治,全县由31个自卫区改为10个自治区、238个乡、77个镇:第一自治区包括原城区、附城区,区公所驻县城,下辖7个乡、13个镇;第二自治区包括原穆店、 (zhuai)头桥、都管塘、枯桑树、旧铺5个区,区公所驻穆店镇,下辖35个乡7个镇;第三自治区包括原涧溪、仇家集、自来桥、河梢桥4个区,区公所驻涧溪镇,下辖34个乡6个镇;第四自治区包括原西高庙、石龙岗、四十里桥、半塔集4个区,区公所驻西高庙镇,下辖21个乡5个镇;第五自治区为原蒋坝区、区公所驻蒋坝镇,下辖15个乡11个镇;第六自治区包括原旧县、戴家巷、桑家集、津里4个区,区公所驻旧县镇,下辖24个乡3个镇;第七自治区原马坝区,区公所驻马坝镇,下辖16个乡5个镇;第八自治区包括原潘村、紫阳、泊岗、古沛4个区,区公所驻潘村镇,下辖32个乡12个镇;第九自治区包括原大通镇、岗村2个区,区公所驻大通镇,下辖23个乡3个镇;第十自治区包括明光、管店、三界、石坝4个区,区公所驻明光镇,下辖31个乡12个镇。民国21年(1932年)盱眙编查保甲,全县设9个自卫区、446个保、4553个甲,没有设乡。民国24年(1935年)盱眙分区设署,全县9个区改为3个区:第一区包括原第一、第五、第七、第九及第二区的 (zhuai)头桥、都管塘、枯桑树,区署设在县城;第二区包括原第三区、第四区及第二区的穆店、旧铺,区署设在西高庙;第三区包括原第六、第八区,区署设在潘村。民国29年(1940年),盱眙仍设3个区,下设41个乡镇、386个保、4457个甲;民国33年(1944年),区乡数未变,保甲调整为448个保、68个联保、4475个甲;民国35年(1946年),盱眙设33个乡、7个镇、328个保、3533个甲;民国36年(1947年),盱眙整编保甲,全县设25个乡、5个镇、328个保、3533个甲,这一时期的乡称为乡公所。民国29年(1940年)起至盱眙全境解放(1948年12月13日),盱眙境内国、共政权并存,各有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盱眙的乡政府设置、调整、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建国初的区乡政府时期
这一时期为1949年到1958年8月。1949年10月,全县设10个区,辖100个乡4个镇:城区辖1个乡3个镇,马坝区辖13个乡, (zhuai)桥区辖11个乡,老子山区辖8个乡1个镇,穆店区辖11个乡,旧铺区辖13个乡,古城区辖8个乡,高庙区辖13个乡,仇河区辖14个乡,长淮区辖8个乡。1950年5月长淮区划归泗洪县,全县调整为6个区,辖68个乡4个镇:城区辖7个乡3个镇,马坝区辖13个乡, (zhuai)老区辖12个乡1个镇,旧铺区辖12个乡,高庙区辖13个乡,仇河区辖11个乡。1951年,高庙区增设3个乡,仇河区增设4个乡,全县6个区,辖75个乡4个镇。1952年,城区增设1个乡, (zhuai)老区增设3个乡,马坝区增设3个乡,旧铺区增设3个乡,12月又增设古城区,全县为7个区,辖85个乡4个镇。1953年县城安淮、义民、民乐3个镇合并为县属城关镇,城区改为临城区,增设淮河港,全县为7个区,一个县属镇,辖85个乡,一个区属镇,一个区属港。1956年春,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需要,实行并区并乡,全县合并为4个区,辖29个乡1个镇:马坝区辖6个乡, (zhuai)老区辖7个乡一个镇,旧铺区辖7个乡,高庙区辖9个乡。1956年5月,淮河港、 (zhuai)老区的永弼乡、老子山镇、龟山乡的龟山选区划归洪泽县。1957年初,撤区并乡,全县设16个乡1个城关镇,至1958年8月无变化。这一时期盱眙乡的演变特点:一是乡的数量由多变少,全县由建国时的100个乡变为1957年的16个乡。二是乡的规模由小变大,由最初的小乡变为大乡,适应了农业合作化的要求。三是县的管理层级变少,由县管区、区管乡变为县直接管乡,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四是名称也有变化,1949~1955年时名称为乡人民政府,1956~1958年8月期间,名称为乡人民委员会。
二、人民公社时期
这一时期为1958年9月到1983年6月。1958年9月,盱眙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县16个乡、1个镇均改名为人民公社。年底,县人民公社成立,全县17个乡镇级人民公社又合并为10个分社,分别是盱城、马坝、顺河、维桥、渔沟、穆店、红旗、桂五、河桥、龙山分社。1959年春节后县人民公社体制消失,分社改为公社;同年,增设古城人民公社,全县设11个人民公社。1961年,增设岗村、东阳、林业3个人民公社,全县设14个人民公社。1962年撤销盱城人民公社,组建盱城镇和十里营人民公社;增设高桥、张洪营2个人民公社。到1964年底,全县调整为16个人民公社1个镇。1965~1979年,只是部分公社名称有调整,无数量变化。1980年,增设青山、王店2个人民公社,全县设18个人民公社1个镇。1981年,增设水冲港、洪山、马庄、新街4个人民公社,全县设22个人民公社1个镇,直到1983年6月无变化。这一时期涵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三个历史阶段,虽然都是人民公社,但每个阶段其名称也有区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大跃进时名称是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名称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革开放初名称是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三、乡政府恢复、发展及撤并时期
这一时期为1983年7月到2018年7月,名称为乡人民政府。1983年7月,盱眙实行政社分开,县以下设乡镇,全县设22个乡1个镇。1985年,区划调整,马坝乡撤乡设镇,泗洪县的管镇、鲍集、铁佛、兴隆4个乡和洪泽县的淮河乡划归盱眙管辖,全县设26个乡2个镇。1986年,旧铺、官滩、桂五3个乡撤乡设镇,全县设23个乡5镇。1989年,鲍集乡分设为鲍集乡和肖嘴乡,管镇分设为管镇乡和仁集乡,全县设25个乡5个镇。1994年,管镇乡撤乡设镇,全县设24个乡6个镇。1999年河桥乡撤乡设镇,全县设23个乡7个镇。2000年,盱眙行政区划调整幅度较大,撤销十里营乡,将所辖13个村,以及古桑乡的2个村和县果园场、县林柴场划归盱城镇;撤销东阳乡、高桥乡并入马坝镇;十里营乡的2个村和县蚕种场划归官滩镇;撤销张洪乡,将其与县茶场、县种畜场并入旧铺镇;撤销水冲港乡,将其与县种畜场长山分场、县水冲港林场、县山 (hong)林场并入桂五镇;撤销洪山乡,将其与县河桥鱼种场、县淮河林场并入河桥镇;撤销新街乡、黄花塘乡,合并设立黄花塘镇;撤销古城乡,并入王店乡;撤销龙山乡,将其与县种畜场虎山分场、县龙山林场并入仇集乡;撤销马庄乡并入观音寺乡;撤销鲍集乡、肖嘴乡,合并设立鲍集镇;县穆店林场并入穆店乡;县良种场并入维桥乡;县原种场、农科所、古桑林场并入古桑乡;县淮河鱼种场并入淮河乡;县古城林场划归铁山寺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调整后全县设10乡9个镇。2001年,淮河、铁佛、观音寺、仇集4个乡撤乡设镇,仁集乡撤乡更名为明祖陵镇,全县设5个乡14个镇;2016年,盱眙区划调整,全县设3个乡、14个镇、3个街道;2018年,盱眙区划调整幅度较大,观音寺镇、马坝镇合并设立马坝镇,管镇镇、兴隆乡合并设立管仲镇,鲍集镇、铁佛镇合并设立鲍集镇,明祖陵镇、淮河镇合并设立淮河镇,仇集镇、河桥镇合并设立河桥镇,旧铺镇、黄花塘镇合并设立黄花塘镇,穆店乡、维桥乡合并设立穆店镇。全县设立10个镇3个街道,至此乡政府退出盱眙历史舞台。这一时期乡的演变特点是乡的数量由多变少,规模由小变大,直至消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县经济、政治、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交通、通讯的快速进步,给乡镇合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二是不断提速的城镇化进程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加快了撤乡设镇的步伐。
盱眙的乡政府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乡政府在盱眙发展进程中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作出的巨大贡献会永远镌刻在盱眙的历史上。敢于变革、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趁势而上的盱眙人将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