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都梁史话
2019年01月23日

盱眙百年戏曲考略

阅读量:7267

吴坤

戏曲,在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我国的戏曲,有360多种,是古己有之、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戏曲”一词,是由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来的,他将宋元南戏、明清杂剧及传奇、各地方戏总称为“戏曲”。

盱眙近代流行的戏剧有:京剧、淮剧、黄梅戏、话剧、歌剧、舞剧、泗州戏、柳琴戏、活报剧、独幕剧、独角戏、淮海戏、扬剧、戏剧小品、哑剧、洪山戏、独杆戏、韵白剧、诗剧、庙会戏、扁担戏、木偶戏、皮影戏等23个剧种。盱眙近代流行的民间曲艺有:花船、踩高跷、河蚌精、跑驴、花篮担、狮子舞、耍龙灯、花车、莲花落、道情渔鼓、淮河渔鼓、凤阳花鼓、花鼓伞、三句半、相声、双簧、秧号子、耕田号子、插秧民歌、锄田民歌、锄田号子、打场号子、打夯号子、跳财神等70多个项目。

建国前盱眙没有地方专业戏曲团体,仅有少数浪迹江湖的艺人,时而来盱广场或庙台演出,时逢庙会等重大节日,邀请外地戏班来盱作短暂演出,早在1911年县城就有演唱京剧折子戏的活动。1918年观音寺(原名衡羡镇)顾大皮子组班唱京戏,剧目有《失空斩》、《借荆州》、《捉放曹》、《古城会》、《借东风》等。

1926年前后,王廉(男)京戏班、小娩(女)京戏班、大金(女)京戏班先后在盱流动演出京戏,地方票友也随之参加演出。演出剧目有:《打金枝》、《大破天门阵》、《三气周瑜》、《九更天》、《捉放曹》、《打龙袍》、《狸猫换太子》、《秦琼卖马》、《四老爷打面缸》、《芦花荡》等。

1926年以后,盱城宋淑定、谈馨斋、傅淑如组织业余京剧社,成员二十多人,演出京戏《陈大官人祭祖》、《沙土国搬兵》、《甘露寺》、《洛阳桥》、《打渔杀家》、《苏三起解》、《空城计》等。

1928年至1936年,孙跃华、张剑秋、盖月樵京剧班常在我县演出京剧。剧目有:《钓金龟》、《穆桂英挂帅》、《失空斩》、《九件衣》、《麻姑上寿》、《罗成叫关》、《借东风》、《起解》、《拾玉镯》、《铡美案》等。

1940年,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建立,我县抗日群众组织纷纷建立业余剧团、儿童剧团等,大力宣传抗日工作。较有影响的如大通、老子山(时属盱眙)小学和穆店莲塘小学等儿童剧团。

1941年4月,淮南艺术班在我县曾家营设立。艺术班隶属淮南行政学院。院长方毅兼任,副院长祁式潜兼任。培养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班学员一百多人。

1940年新四军大众剧团成立。1940年至1945年常在我县黄花塘、泥沛、旧铺、古城、西高庙、仇集、河桥、穆店、自来桥、马坝演出抗日节目。  

1942年创作演出了《李桂五》,并常利用玩花船等形式赶集宣传抗日,动员人民组织起来,打击敌人,保卫家乡。影响较大的剧目有《从军记》、《保家乡》、《丁赞亭》、《九宫山》、《李桂五》等。

1941年,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驻新铺,剧团主要负责人为田夫。经常在新铺、泥沛、旧铺等地宣传演出抗日为主的戏曲,剧目有《中华民族儿女》、《艳遇》、《农村曲》等。

1942年后,我县各区、乡都成立了业余剧团,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抗日,较为突出的有穆店“前线剧团”、“盱眙民兵别团”等。

1942年大通区、老子山(时属盱眙)莲塘等小学校成立了孩子剧团。同年古城业余洪山剧团成立,团长徐联山,后为颜敏。以当地民间艺人为基础,吸收一些青年参加,曲调由《淮洪小调》逐渐变成较为规范的《洪山调》,分十字洪山和七字洪山唱法,用武场配合。形式有狮子、龙灯、秧歌、花船、腰鼓、活报剧等种类。

1942年穆店“前线剧团”建立,是以设在古城的淮南联中学生为基础的业余剧团,团长刘广新,该团利用《小放牛》、《秧歌调》等曲调,自编《送郎参军》等剧目,还运用大补缸、花鼓灯、蚌精舞、踩高跷、跑驴、花船等民间文艺形式宣传抗日。

1944年中共盱嘉县委决定成立“盱嘉文工团”(又名新生剧团)。团长刘彬,政治指导员董锐、张瑜,艺术指导吴祖庚。演出抗日节目。编演过《蒋敌伪合流》、《国民党下山摘桃子》、《阴阳街》、《破镜重圆》等剧目。以扬剧和淮剧曲调为主,掺杂民间小调。同年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到大柳巷(时属盱眙)新四军医疗队教唱革命歌曲。

1945年“盱眙民兵剧团”成立,团长董锐,政治指导员张瑜,艺术指导吴祖庚。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犯解放区,各业余剧团被迫停止活动。

1946年至1948年,城内由冯峻岭老师教京戏,票友张锡青、周宝文、陈八、刘广志、刘广银、李宏才、王广明、宗正德、冯正友、章安成、蒋绍本等人组成业余京剧班,逢年过节在东岳观过街楼戏台或孔庙院内戏台演唱京戏《捉放曹》、《打渔杀家》、《钩金龟》、《借东风》等剧目。

1948年底盱眙全境解放后,各区、乡业余剧团均恢复活动。到1953年全县9个区89个乡镇,成立39个业余剧团,139个文娱组。密切配合庆解放、土地改革、宣传新婚姻法、抗美援朝、农村互助合作、“一化三改造”等各项政治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1952年,盱城业余京剧班先后邀请金汉臣、罗佩瑶、华慧鸾、金凤楼、宋玉华、周安英、安桂秋、陈玉华、王虎臣夫妇等来盱串演《红娘》、《玉堂春》、《勘玉钏》、《打渔杀家》等剧目。

1953年,邱继荣京戏班和李钱氏(女)京戏班合并偕同王子文、王士杰、金汉臣、年鸿飞、俞炳辉、赵干才、卞玉昆、张兆荣父子、李锦德等艺人建立县民营京剧团。1955年艺人登记时,该团改为集体性质。1958年改为县文工团中的京剧演出队,其后又改为盱眙京剧团。1960年4月29日盱眙京剧团撤销。

1958年,苏州市永义淮剧团来盱,改为盱眙淮剧团,全团51人。淮剧团演出传统剧目有《金沙滩》、《两狼山》、《黑松林》、《谋奸记》、《赵氏孤儿》、《舍妻审妻》、《双罗衫》、《秦香莲》、《陈妙常》、《女巡按》等剧目。创作节目有《李桂五》(1959年创作);《打店》(1960年改编);《破天楼》(1963年创作);《盖水东流》(1964年创作)。1965年2月盱眙淮剧团撤销。

1958年,盱眙县成立文工团,当时由县文化科招收三十三名中、小学生,由县文化馆郅明带队赴扬州艺校学习,三个月后回县组建县歌舞队。1959成立盱眙县文艺工作团,下设三个队:京剧队、淮剧队、歌舞队。同年年底文艺工作团撤销,三个队分别改为盱眙县京剧团、盱眙县淮剧团、盱眙县黄梅戏剧团。1961年黄梅戏剧团全体人员赴安庆黄梅戏剧团学习,六个月后回盱组织排戏。

1962年7月盱眙黄梅戏剧团改为国营性质,集体所有制。1969年盱眙黄梅戏剧团被撤销,大部分人员按城镇居民待遇下放农村劳动,少数人员另行分配工作。

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县文工团,原黄梅剧团部分人员进文工团,不久县文工团又改为盱眙黄梅戏剧团。

1982年举办黄梅戏业余培训班,招收四十多人,学期三个月。

1986年黄梅戏剧团又进行了大调整,大部人员由县劳动局和县文教局另行分配工作,只留四位领导人,重新招收40名新学员,由县委委托淮阴戏校代培,学制四年,这批新学员毕业后回盱组团演出。

盱眙县黄梅戏剧团1959年~2014年演出剧目:

一、演出的传统黄梅小戏剧目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打豆腐》、《闹花灯》、《蓝桥会》、《打芦花》、《打铜锣》、《喝面叶》、《别寒窑》、《双教子》、《牧牛》、《借罗衣》、《补锅》、《春香闹学》等。

二、演出的传统大型黄梅戏有《红楼梦》、《天仙配》、《西施》、《追鱼》、《秦香莲》、《李慧娘》、《罗帕记》、《望江亭》、《女驸马》、《金玉奴》等。

三、演出的现代黄梅戏有《野火春风斗古城》、《血泪荡》、《夺印》、《江姐》、《青春之歌》、《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嫂》、《杨开慧》、《报童之歌》、《雷锋》、《海岛女民兵》、《洪湖赤卫队》等。

四、演出创作及移植的黄梅戏剧目:

1962年底,黄梅戏剧团创作并公演了现代戏《淮河浪》。编剧:戴石明;导演:陈士释(安徽戏校导演);主要演员:李芬成、吴久香、刘晓云等。

1965年12月黄梅戏剧团根据吴坤同志编写的现代剧《拦喜驴》由徐步阶导演,后改名为《路遇》参加江苏省小戏调演。

1966年底,黄梅戏剧团创作公演现代戏《吕惠珍》,编剧:戴石明;导演:徐步阶;主要演员:刘晓云、刘凤鸣等。

1971年黄梅戏剧团创作的现代戏《野马追》,编剧:杨正吾;导演:程九成、徐志轩;主要演员:王平、曹惠兰、薛袒梅、杨金生等。

1972年《野马追》、《送羊胆》、《五十把镰刀》三个剧目参加淮阴地区文艺调演。

1973年《野马追》参加江苏省徐州片文艺汇演,均获好评,并被录用。

1977年11月,县黄梅戏剧团创作小戏《送鹅》,编剧:杨汝生、严东里;导演:梁小鸳;作曲:孙旭光;舞美:叶其康;主要演员:刘继华、杨金生、毕永昌、刘晓云,参加江苏省文化局举办的创作节目调演,获得创作、导演、表演、演出奖。1978年该剧又应中央文化部邀请赴北京汇报演出,中央电视台录像并向全国播放。同时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出版《送鹅》剧本向全国推荐。

1978年县黄梅戏剧团恢复演古装戏,同年参加淮阴地区专业剧团青年演员文艺调演,张世民获一等奖,王青、马明莲、种学安、程永芳、李治淮获表演二等奖,薛兆贤获表演三等奖。

1979年《红楼梦》古装戏,移植越剧,集体改写,集体导演,作曲:戴茂利、申旭光;主要演员:王平、曹惠兰、刘晓云、马明年、陈雪芹、种学萍、闵华等。1979年至1982年,在盱眙、宝应、泗阳等县每天连演三场,场场客满。

1983年,《桃花女》传统剧,移植扬剧,导演:毕永昌;作曲:申旭光;主要演员:王青、张士民、孙桂萍。同年参加淮阴市专业剧团汇演获表演二、三等奖。

1984年创作《喜鹊巾》现代戏,改编:姚达;导演:杨金生;主要演员:种学萍、刘继华、王平、赵德林。1984年参加淮阴专区戏曲汇演,获创作、演出奖,省电视台录像播放。

1989年5月县黄梅戏剧团毕春梅、刘梅、范幼华三名演员参加第二届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获国家文化部表彰优秀演员奖二人,新苗奖一人。

1991年创作的现代戏《情牵果园》,编剧:刘新、张德法;导演:刘宝林;作曲:申旭光;主要演员:刘梅、毕春梅、干建青、朱守国等。1991年6月获江苏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演出奖(江苏省新剧目调演获“双优”七项九个大奖);1991年12月江苏省文化厅授予优秀节目百场奖;1992年省文化厅又授予“五个一工程奖”。

1995年7月新编黄梅戏《祥林嫂》,导演:朱国芳;作曲:陈精耕;主演:毕春梅、张程、龚明如、孟庆梅、许章响、范幼华等,参加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调演,获国家文化部授予优秀演出奖、演员表演奖。1996年2月《祥林嫂》参加江苏省首届戏剧节调演,获江苏文化厅授予优秀演出奖,毕春梅等三名演员获优秀演员奖。1996年11月又获淮安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2月创作剧目《铁山寺传奇》,编剧:陈恒生、张德法;导演:杨盛鸣;作曲:申旭光;主演:毕春梅、许章响、范幼华等。参加淮阴文化艺术节调演,获淮阴市文化局颁发的新剧目奖。

2000年7月,创作演出《淮水水神》,编剧:张德法;导演:范继信。

2007年7月,创作演出《莲湘女》,编剧:王自成;作曲:程耕;导演:范继信;主要演员:毕春梅、胡仁伟等。

2007年12月创作的小戏《让房》,编剧:陈恒生;导演:范继信;作曲:杨海;主演:颜廷柳、周平平、席德胜等参加江苏省第五届法制文艺调演,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授予演出优秀奖。

2009年12月创作的现代戏《梦雪》,编剧:孙茂廷;导演:范继信;作曲:陈精耕;主演:毕春梅、黄珍珍、李娟、颜廷柳等。参加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调演,获金黄梅奖。同时又获得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优秀节目奖。演员毕春梅和李娟获优秀表演奖。

2012年10月移植的黄梅喜剧《真假新郎》,改编:范继信,导演:范继信,作曲:成方圆,主演:赵诗雨、戍慧、胡仁伟、朱高月等,参加第六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调演,演员戍慧获表演奖。

2013年12月《三拜堂》,根据淮海戏移植,导演:范继信;作曲:张晓楠;主演:赵诗雨、戍慧、丁传飞、朱高月等。

2014年7月移植节目《一文钱》,导演:范继信,作曲:陈精耕,主演:毕春梅、胡仁伟、李娟、席德胜。

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县文化活动十分活跃。高桥、马坝、东阳、岗村、旧铺等公社成立了淮剧团;王店、桂五公社成立了扬剧团;盱城镇成立了黄梅戏剧团。穆店公社成立淮海戏演出队和淮剧演出队等九个半职业剧团,唱传统戏卖票演出。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先后自动解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戏曲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盱眙黄梅戏剧团也恢复唱古装戏。同年“盱眙县小红花宣传队”成立并参加当年淮阴地区学生文艺调演,获总分第一。

1980年冬,县文化馆对全县曲艺艺人进行了一次考核后成立了“盱眙县曲艺协会”。主任由吴九香兼任,副主任张守喜担任。

1984年,由46名京剧票友组建了“盱眙都梁业余京剧社”,社长宋振武,副社长李立和。2004年第一次改选后,由梁其顺任社长,副社长由李立和等人担任。2011年第二次改选后又由许跃庭任社长,李立和、谢国贵任副社长。2004年该社在成立20周年之际,邀请八个省27个县市230名京剧票友来盱参加庆典演唱活动,著名京剧大师宋长荣、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鼓司唐明赞、江苏京剧院黎筱陶和李彩霞老师亲临盱眙庆贺及指导演唱。

1990年县老年大学开办,1997年成立了“盱眙县老年大学夕阳红歌诵团”,团长胡欣士,指导员钱永华。1999年改为“盱眙县老年大学夕阳红艺术团”,团员60多人。当年参加淮阴全市老年大学文艺汇演,三项歌舞获二等奖;五个节目获优秀奖,并荣获集体组织奖。2002年老年大学又组建“老年大学霞光腰鼓队”,队长吕志霞。2004年,两个文艺团体合并为“盱眙县老年大学艺术团”。团长先后由吕志霞、浦云、李永海、崔志钊、张政惠担任。2012年后又由江凤来副校长兼任。县里较大的节日该团总组织专场文艺节目对外公演。2004年4月16~25日老年大学艺术团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全民创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赴全县各乡镇演出。

2005年5月14日,县老干部局和县关工委成立了“盱眙县老干部合唱团”。该团以唱红歌为主,面向全县中、小学青少年,突出关心下一代,弘扬革命前辈不怕牺牲崇高奉献精神,歌颂党的丰功伟绩。

1997年春节中,盱眙水利局歌舞《牵着龙王鼻子走》和县医院小品《送红包》代表盱眙县参加淮安市文艺调演,均获一等奖。

2007年8月1日,县民政局小品《雪中送炭》(编剧:吴坤,导演:毕永昌)参加淮安市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

近几年来,全县文艺活动非常活跃,各镇都有业余文艺团体和夕阳红演出队组织,挖掘了很多离我们远去,甚至已被人们忘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节目。几年来还先后举办“五德教育”文艺演出、“纳凉晚会”、“中国梦”、“盱眙情”群众歌曲大家唱比赛以及“都梁文化大舞台进社区”文艺演出、“群文新作”调演、“少儿艺术大赛”、“新年音乐会”、“戏剧票友专场汇演”、“惠民晚会”、“民间文艺团队周周演”、“山地音乐节”、“少儿文艺专场演出”、“老年大学专场演出”、“古泗州京剧票友演唱会”、“送文化到农村”、“广场舞大赛”、“原创歌曲演唱会”等文艺活动。

本文查考资料:《中华词典》、《中国河湖大典》、《中国民间曲艺集成》、《盱眙县志》、《盱眙文化志》、《盱眙戏曲志》、《近代汉语词典》、《笑笑录》及《四季如歌》等专著资料。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