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都梁史话
2018年01月17日

杨士骧:从盱眙走出的北洋大臣

阅读量:11382

卢非

杨士骧(1860年-1909年),字萍石,号莲府,生于泗州招贤乡,即现在的盱眙县鲍集镇梁集村。其祖父杨殿邦于道光26年(1846)来淮任漕运总督,咸丰3年(1852年)御任后,于淮安(今楚州)南门更楼东购置一宅院。杨士骧少年时,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道败落,生活十分困难。但杨氏家风盛行勤奋读书,在他大哥杨士燮娶了吴棠次女吴述仙之后,不仅带来了丰厚的陪嫁,这个长嫂如母的榜样十分关注几个小叔子读书以求功名。杨士骧弟兄八人个个出国留学,出了四个翰林。杨士骧16岁成了秀才,光绪12年(1886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十二名),入翰林院,性格素以跌宕,弹丝度曲,兴会飙举;且善画梅,如空谷幽兰,意态俱足,入仕后遂罢笔。历任庶吉士、编修、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晚清淮安籍为官职位最高的一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元月,杨世骧到职任山东巡抚不久,即拨白银8万两,在原济南农林试验场(今山东省农科院一带)的基础上,“酌建讲堂号舍”,创办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民国二年该学堂改名为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民国十五年改称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1952年至1983年改称山东农学院,1983年迄今称山东农业大学。由此可以看出,杨士骧是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积极筹划者和直接创办者。

《山东官报》为清末山东地方政府官报,系由杨士骧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30日创办,为山东省第一家官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杨士骧实授直隶总督。为收拢直隶文人,重新把保定莲池建成读书治学之所,同年,进士、编修出身的杨士骧下令对保定莲池加以修缮,亲题“水东楼”“观澜”二匾,同时拨银四千八百两交给时驻保定的直隶提学使卢靖,选择在古莲池园林东北隅水东楼北原养鹿的“鹿柴”处,盖了一座二层四十二间的双层西式图书馆小楼,占地269平方尺,于1909年11月正式开馆,是为直隶图书馆。这实际上是直隶(河北)省省立最早的图书馆。

杨士骧生在晚清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大力倡行文化教育革新,兴办报业、创建学堂、派遣留学生,传承、弘扬文化功不可没。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宋恕曾说:“山左之有学务也,实始于建德尚书,然学务则萌于项城宫保,而益光大于今泗州中丞焉。盖譬之汉营建章,项城时代为基础时代,建得时代为栋宇时代,至今泗州时代则为千门万户时代矣。”

光绪二十二年(1897),两名德籍教士在曹州巨野被义和团所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及胶州、即墨等地。杨士骧到任后,整饬曹州一带,“行清乡法”,严厉督捕“盗贼”,沿铁路线地区的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使德国人找不到沿线驻军的口实。然后,他以隆重的礼仪与“德酋”谈判,“以欢结之”“渐以理势开晓”,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辛丑条约》签定以后,八国联军相继撤出京津地区。杨士骧趁势进一步与“德酋”交涉,终于使“德人竟撤兵还我利权”。德军首领“且请其国主赉杨以宝星也”。“宝星”是何物,不得而知,大概是勋章、纪念品之类东西,总之杨士骧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清宣统元年(1909年)6月26日,杨士骧猝卒于任上,终年仅49岁,归葬于淮安建淮乡。

杨士骧自挽联:

平生喜读游侠传;

到死不识绮罗香。

丧事由民国熊希龄内阁的交通总长、其弟杨士琦主持,灵前悬有这一则杨士骧生前撰题的自挽联,吊客无不诧为奇谈。杨夫人奇妒,杨士骧生平惧内,不谈纳妾事,仅纳一妾,而且是杨太太陪嫁的丫头,杨夫人亦竟不容。杨士骧一谈起来神情抑郁,道是自作挽联,就是灵前所挂的这一则。下联“罗绮”,原指美女的衣衫,此指美女。有人以为堂堂封疆大吏,作此不庄之语,殊属“不成事体”,杨士琦却有辩解,说是“如兄之志”。

 

给李鸿章算账

据说,辛丑议和期间有一天夜晚,李鸿章睡不着觉,皱着眉头在中庭散步想心思,杨士骧上前询问原因,李鸿章说洋人开了一个赔款的账单和我们算的数目不一样,比我们算的多得多,不知是怎么回事?李鸿章认为多赔些银子还在其次,但为此事在谈判桌上丢脸事大。杨士骧跪下一条腿说:“卑职懂得一点洋算。”李鸿章大为高兴地说,“那你给我算一算。”杨士骧算的结果与洋人的数目相同。他解释说:我们的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叫simple interest,而洋人用的是利滚利的算法,叫compoud interest,所以他们算的比我们的多。李鸿章听后豁然开朗,十分高兴,认为杨士骧有真才学,堪以提拔重用。辛丑议和中,杨士骧为李鸿章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李鸿章夸奖他“文字机变能应,卒莫如杨君者”,遂保举他为直隶通永道,从而迈出他仕途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李鸿章薨于京城。他死后,杨士骧或题联、或建祠、或为李母祝寿,所有这一切莫不渗透着他对其上司的缅怀之情。李公祠,位于山东济南大明湖南岸,该祠占地1400平方米,据民国有关书刊记载:祠内正殿供着李文忠公的神位,殿后有飞龙楼,楼后为觉沤亭,为杨士骧所建,后该祠改为辛弃疾纪念祠。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城,袁世凯为李鸿章在天津建立祠堂,时署理山东巡抚的杨士骧题有一联:曾陪丞相后车,暂筹笔不才,获睹日月重扶之烈;又见神州大陆,创崇祠以报,足增云霄万古之光。上述对联中溢出杨士骧对李鸿章高度赞美和深切怀念之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士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极人臣,但他并没因居显官而把其先师李鸿章忘却。李母寿辰时,杨士骧曾送贺联:北牖萱荣,良辰衍庆;卤池桃宴,令子承观。

 

让袁世凯避灾

杨士骧与袁世凯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袁世凯曾对人说:“天下多不通之翰林,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中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继直,算半个。”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天,慈禧太后与光绪去谒拜清西陵,让袁世凯随驾,袁世凯特地派了两名能员侍奉慈禧太后和光绪,其中就有杨士骧。史书记载:“杨士骧精于伺候,能博得慈禧太后极大的欢心。”

1909年1月2日,袁世凯往内廷,走到殿廷的时候,早被买通的当值太监将他拦住,偷偷地对他说:“袁大军机可不必入内,今日摄政王怒形于色,听说严惩谕旨即下,恐怕对袁大军机不利,宜早筹自全之策。谕旨如何严峻,则非我辈所能得知。”

袁世凯惊慌失措地回了家,然后在张怀芝的保护下前往天津。袁到天津,先至德国饭店,饭后至亲信、直隶总督杨士骧衙门,住署后花园。杨士骧带来了北京的消息,说“罪只及开缺,无性命之虞”。袁世凯听后长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早车,袁世凯复回北京,其眷属乘午车亦回京。“闻其来天津,一则与杨士骧有密商事件,一则支取银行存款,汇往河南。至其眷属来津,实因惶恐所至。”

同一天,袁世凯终于见到了那道上谕:“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著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钦此。”

同时,杨士骧和自己家的所有人打招呼,切不可说袁住署内。三天后的清晨,风萧萧,京城寒,袁世凯即携眷属回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回家后,其幕僚张一鏖已经逃避。袁家仆人见张逃,亦皆惶惶。后有问张何故逃避。张谓:袁宅内藏有快枪数百支,如果被缉出,其祸还了得?我等每月只得若干金,都是我们以心血与文字换来,无什么交情可言,怎么能与他共祸?问其知袁宅中藏此利器干什么用?张一鏖曰:我怎么知道他的心思?

 

为老百姓请命

光绪三十年(1904)杨士骧就任山东巡抚,他轻车简从,深入沿黄河在山东境内的水系和民间进行全面详细调查,获取大量第一手水文资料和沉痛的历史教训。杨士骧总结出黄河之所以水患不断,除“淤高而堤薄”等原因外,“人祸大于天灾”是根本,主要是负责水利的官员不称职,朝廷所拨有限经费不能及时、有效地用在刀口上。有的水利官员本职工作没做好,通过另外渠道易地做官。为此,他上书朝廷:奖罚分明。他在任期,总是“身巡河堤,历赏罚”,使具体负责水利的官员不敢有半点马虎,也使山东境内的黄河多年平安。

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士骧被授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当时,北洋大臣尤为中外瞩目。士骧一心治理,只是财政日减。于是计划开支,周旋因应,还常有节余,受到普遍称赞。当时,永定河宣泄不畅,杨士骧上书拨银款四十六万余两,主持兴修了永定河。宣统元年,杨士骧见百姓赋税繁重,于是上疏,建议不得向民间滥派钱粮,朝廷下诏应允,革去百年积弊。可以看出,杨士骧一心为政,体察民情,颇有作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