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砺奋进的五年·献礼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
聚力聚焦绿色发展 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记者 张瑞清 通讯员 陈琨 双全
十八大以来,盱眙县环境保护局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和苏北发展座谈会的工作要求,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聚焦特色、聚力落实,深化生态引领区建设,力争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突出生态引领,县域环境质量显亮点、上台阶
模块化环境监管全域覆盖。落细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要求,在现有县、乡、村三级网格基础上,引入模块化管理理念:每个乡镇设立环保信息员,负责收集当地环境隐患信息,力争环境问题在“萌芽期”得到遏制,确保环境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一线。同时将环境监察局按全县地域特点划分为四个片区,对片区内的环境管理、监督执法、信访查处等环境行为做到快速响应、精准打击,通过网格划分、全域覆盖,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管体系。
拉网式环境整治苏北领先。在苏北地区率先完成2013-2015年度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2016-2017年度工作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推进速度均高于全市平均进度,并于2016年11月承办了全市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
“蓝天工程”成效显著。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开展工业废气、建筑工地扬尘、机动车船尾气和禁燃区专项整治。截至目前,我县PM2.5年均浓度31.3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4.9%,优良天数164天,较去年同期增加24天,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市第一。
生态红线管控力度空前。我县生态红线保护区面积729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29.2%,共有12个功能区,是全市乃至全省面积占比最大、生态控制最严的县份之一。先后建立生态准入、生态监察、生态补偿、红线区管护问责等一系列制度,今年更是创新制定并严格执行“负面清单”,明确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三个领域和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确保生态红线真正成为盱眙特色发展的保障线、生态安全的警戒线、生态平衡的控制线。
坚持问题导向,环境负面影响销存量、遏增量
环境治理,生态文明,铁腕执法,严查督办已经成为环保工作新常态,为了确保县域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到“轻装上阵”。今年以来,我县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排查环境隐患、深挖问题根源、创新监管模式、根治沉疴顽疾。
抓重点,还清欠账。全面启动环境隐患排查,重点突出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9批次12个环境问题;维桥河水环境问题;经济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问题等,确保问题找准、找齐、找透。对已查明问题,做到立行立改,对账销号。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到位。维桥河水环境经过封堵工业污染源、开展河道清淤、拆除沿线畜禽养殖,已实现了明显好转。经济开发区内污水管网建设和生活小区接管工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尾水改道至淮河已通过专家论证,新建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提门槛,不欠新账。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升环境监管效率。沿龙王山饮用水源地架设高清探头,全面保障全县人民的“大水缸”;在重点企业的环保治理设施和排污口安装监控视频和独立电表,人防加技防确保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无所遁形;打造“智慧环保”平台,建立污染源数据一点一档,重点企业环境行为一企一档,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区域一区一档,实现环境在线监控一体化,环境执法流程规范化,生态环境管控智能化;充分利用两高司法解释,加大环保、司法部门联动力度,仅今年以来,共行政拘留3件,移送涉犯3件,对环境违法企业启到了移送一家,震慑一片的效果;加大对水域周边、河道沿线、矿山资源等低小散企业、作坊的查处力度,一经发现,从快从严从重处罚,根据淮安市环保局发布的上半年环境执法情况,我县共实施查封扣押10件,行政处罚32件,排名位居全市第一。
育典型,示范引领。为了促进民、政、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互理解和深度融合,启动了“双送双评、服务先行”创新创优活动。通过打造“送法律进农村,送服务进企业”的“双送”平台,彰显环保“聚焦民生热点、共享碧水蓝天”和“优化服务水平、护航经济发展”的工作宗旨;通过构建“环保评企业,企业评环保”的“双评”平台,促进企业形成环境守法的行动自觉。活动开展以来,因为群众的理解和参与,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均得到有力地推进,为打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战争”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因为企业在环保技术上得到了支持、产业政策得到了讲解、环保行为上得到了规范,很多企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内部循环化改造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我县大自然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水处理污泥综合利用的企业,在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期间,曾三次被作为重点信访件进行交办,我县在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后,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其环境问题进行会诊,提出整改思路和要求,通过政企间的共同努力,该企业不仅达到了环保整改要求,还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做大做强,新建了高端环保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成为了我县发展环保门槛高、创新能力高、产品附加值高、税收效益高“四高型”绿色项目的示范典型。
聚焦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拉满弓、再出发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是新常态下赋予环保工作的新挑战和新征程。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逐年提升的工作目标,我们已经于年初向省厅递交了《关于将盱眙县纳入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试点的请示》,请求能够将盱眙作为试点进行重点支持,统筹推进。
绿水青山是我县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我县最大的优势。盱眙县委、县政府在年初提出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政府抓统筹,部门抓推进,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架构,并就工作推进挂出了时间表,明确了路线图。
持续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将“两新一高”主导产业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重点引进凹土、磁材为代表的新材料,以风电、光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以紧密轴承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严格环境准入,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完善产业负面清单名录,结合盱眙发展需求,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目录,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到2018年底前,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达不到安全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
切实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完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空间结合和生态功能将县域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建设区和生态过渡区三个功能区。构建生态网格安全格局,基于生态红线区域管控的原则要求,依托全县自然生态优势,以水体及其沿岸防护林、农业区为主体,构建“一环、一片、两带、多点”的生态网格安全格局,在生态安全网格内不断加强生态修复,打造清水廊道,保护良好湖泊,改善生态环境,放大生态优势。围绕生态红线考核细则,进一步推进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作,对县域生态红线区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生态红线区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彻底消除风险隐患。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储备体系和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立覆盖环保信用信息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制定和完善环保信用信息记录制度和环保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制定生态补偿管理办法,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龙王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洪泽湖(盱眙)重要湿地、陡湖自然保护区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生态产品的生态红线区域列入转移支付测算范围,最大程度发挥环保资金的“种子”作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